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第一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价值转换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第二节生态失衡与农业环境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
第二节生态农业的原理及技术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农业环境管理与评价
第一节农业环境管理
第二节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指导
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实训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分析
实训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实训四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
实训五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设计
不科学、环境规划的不合理、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国现在环保
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分析面临这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了解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统有生命成分的存在,生物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能过能量流动,物质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
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等。
任何一个生物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
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复习本章所讲内容,由生态系统的内容想一想出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容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白生态系统的组成、懂得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2.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3.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政府批准。
(二)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1.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
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
2.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
3.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
总结第一章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授课时间90′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授课时间90′
新授
规律。
本节小结:
1、生物种群的概念
2、生物种群的特征:
(一)数量特征
(二)空间特征
(三)遗传特征
(四)系统特征
可从生产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3方面来描述。
生产力
生态学上更关心的是群落的生产力,即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
对于陆地或水底群落,是计算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数量,而对于浮游和土壤群落则按单位容积确定。
因而生物生产力乃是平方米面积上(或立方米容积中)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经常以碳的克数或干有机物质的克数表示。
有机物质的分解
在许多群落中,动物从活植物组织得到的净初级生产量部分要比植物组织死亡之后被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利用的部分小得多。
在森林中,动物食用的大约不到叶组织的10%,不到活木质组织的1%,大部分落到地面形成覆盖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被各种各样的土壤生物所利用。
这些土壤生物包括吃死植物组织和死动物组织的食腐者,分解有机质的细菌和真菌,以及以这些生物为食的动物。
虽然动物有助于枯枝落叶的破坏,但细菌和真菌在把死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最终产物方面起最主要的作用。
养分循环
本节小结:
1、 生物群落的概念
2、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 生物群落的种类
4、 生物群落的结构
5、 生物群落的功能 巩固与练习 授课时间 90′ 复习 为了进一步让同学对所学知识记忆的加深与理解 讲授、讨论法
一、填空题
3、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绿色植物,这是
由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物能适应环境,如
产,反之亦然。
容(二)地形变化
1、大尺度地形变化:如四川、云南高原:
川滇高原随海拔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孙颔,1994)四川省米易县农业综合开发示意图(卢良恕,1993)
从低热层(甘蔗、冬春季蔬菜、热带性果树、药材等)
中暖层:发展粮、油、生猪、蚕桑、烤烟等)
高寒层:细毛羊、冷杉、铁杉等
2、小尺度地形变化
如广东潮州市官塘区秋溪乡的农业生产布局,坡
顶用材林,坡腰经济林、果树,坡脚果树,旱地
蔬菜、旱粮,水田水稻,低洼地养鱼等。
•二、农田立体模式
1 .农作物间作:玉米 // 大豆(甘薯、棉花),小麦 // 棉花(蔬菜),棉花 // 油菜等。
// 间作, - 复种,→隔年,×混作
2 .稻田养鱼: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水稻害虫,减少病虫害,增加水体氧气;鱼类的粪便和排
为水稻的肥料。
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广东
农作物间作鸭稻共作
作业布置复习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巩固垂直结构
授课课题
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授课时间90′
(教学章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授课课题
(教学章
节或主
题)
生态系统的价值转换 授课时间 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
标、要求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收益递减律 教学重
点、难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收益递减律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法
教
学
内
容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同时也服从社会经济规律。
因此,对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定量研究,既要研究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过程和效率,也要研究系统中的价值转换规律和资金流特征,从而全面把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功能。
(一)收益递减律
对某一现实系统进行资源或资金投入时,某种必要资源或资金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产品或资金)增加较快,当输入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率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为收益递减(图4-1)。
由于这种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使输出递减的现象,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普遍存在,因而成为一种规律,称为收益递减律。
图4-1 收益递减律示意图(引自骆世明,1987)
(其中:a>b>c>d>e>f ,e=0,f<0) 收益递减率也称报酬递减律,最初是由经济学家A. R. Turgot 于18世纪后期在经济研究中提出来的。
它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从某一现实经济系统中所得报酬,随着向该系统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量却在逐渐减少。
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转换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收益递减律现象,是各种限制因子连续作用的结果。
当某种必要资源是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时,对该种资源的输入会促使系统的限制因子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产出迅速增加;当系统对该种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其他因子就成了该转换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这时再增加这种资源的投入而对其他资源不采取措施,系统的产出自然不会出现增加;如果该种资源的投入数量过大,即出现该资源的过量输入,势必对系统产生危害,因此过量的资源投入还会导致系统的产出下降。
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价值流中,收益递减律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收益递减律原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