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识图简介(之一)
、双相
• 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波电压应超过
同一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
目测心电轴 心电轴
I导QRS波 III导QRS波
不偏
右偏
左偏
针锋相对 背道而驰
究竟如何着手去识图?!
第一步 从节律看起
• 找P波清晰的导联,一般来说,窦性下传应在II导 联上见到直立的P波,且右胸导联V1上,P波应清 晰可见。
胸前导联Q波
V6
V1
V5
V6
V2
V1 V2 V3
V4
V5
• V1、V2不应出现Q波,偶呈QS
V3
• V4~V6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4
ST 段
• 自QRS波群的终了至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
•
正常为轻微的向上飘起于T波相连从而使T波前肢坡度 缓于降肢。
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II
QRS P T J U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源异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 房性 , 房室交界性 , 室 性) 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 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心 律 失 常
异位 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个部位)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激动传 病理性 病理性传导阻滞 导异常 传导阻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Ⅰ型和Ⅱ型、三度) 滞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阻滞,左束支分支阻滞) 意外传导(超常传导、裂隙现象、维登斯基现象)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窦房结(总司令): 60--100次/分 第一级 稳定 房室交界 (独木桥)
表示异位节律点 (地方军阀)
房性早搏
房早差异
房性心律
房扑(2:1下传)
房扑的 “F”波
房颤伴室性早搏
“f”波
室性早搏
配对间隙
代偿间歇
短阵室速
室性早搏四联律
插入性室性早搏(无代偿)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
后由于肺下界下移横隔压低会使这种Q波消失掉,应注意与下壁心梗所形
成的异常Q波鉴别(病理性的不会消失)。
肢体导联Q波
120 aVR 150 -90 -60
aVL -30
aVR
180
aVL
Ⅰ
0
150
Ⅲ
30
120
Ⅰ
Ⅲ
90 aVF
60
Ⅱ
aVF
• aVR、Ⅲ、aVL可有Q波或q波
Ⅱ
• Ⅰ、Ⅱ、aVF不应有Q波(可有q
• 心室的除极首先是由左束支的 间隔分支自左下侧向右上的间
隔肌开始的,继而激动穿过右
侧面。(约0.005s~0.01s),以 后通过右束支传来的激动实心 尖部的右侧间隔及小梁肌进行 除极。
• 因此,在最初的心室除极向量是由左向右有时略向上的除极。从而在I、 avL、V5-V6导联上形成q波。但其宽度不应超过0.04s,深度应小于等于 0.02mV。(少数青年人及儿童偶尔可出现深至0.03~0.04mV的q波,但此(来自)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失常:
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心电图表现:P波、QRS波均不出现 PP间期与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出现异搏或异搏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
(二)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QT间期
第一节 正常心电图 (一)窦性P波: 意义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 指向左、前、下
• Ⅰ、Ⅱ、aVF导联直立
• V4-V6导联直立 • aVR导联倒置
• 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肢体导联P波方向
120 -90
aVR
aVR
-60 150
–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症状:意识丧失、抽搐、
呼吸停止、死亡
心室扑动
• QRS呈正弦波,波幅大,规则 • HR150~300 bpm
• 心电图波形、振 幅与频率不规则 ,无法识别QRS 波、ST段和T波 • 频率200-500次/ 分
室颤的心电图表现
交界性早搏
P’波(倒置、逆传)
交界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的P’波
心电图识图简介(之一)
东方医院心电图室 黄金康 老师指导
杜溪溪 制作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
时间,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心电图波形组成
P波
T波
J ST间期
U波
PR间期
V1
P
QRS
J
T
U
PR间期
QRS波群
•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时限: 0.06 ~ 0.10秒,<0.12 秒 R V1
P Q J S
T
U
QRS
Q波
• 时程: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
(aVR除外) • 振幅:Q波 <同导联 ¼ R波
正常Q波 异常Q波
V1
Q波的形成
• Q波为心室初始除极部分波形
被动性的心律失常
• 被动性的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窦性激动持久的不
能下传入交界区及其以下,由别处的激动点被迫发 出冲动下传而行成;3个及其以上连续发出时称之为 被动性心律。(生理性)
交界性逸搏
室性逸搏心律 临终
主动性的心律失常
• 期前收缩(早搏):是自窦房节以外的部位提前发
出的异位激动。根据节奏点的不同,分为房性、交 界性、室性。其中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房性次之, 交界性最少见。
ST段
ST 段偏移正常范围
•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 V3导联ST段抬高≤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T波
•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 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I、II、V3-V6导 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
aVL -30
aVL
180
0
Ⅰ
Ⅲ
150
120 90 aVF
30 60
Ⅰ
Ⅲ
Ⅱ
aVF
• Ⅰ、Ⅱ、aVF导联直立 • aVR导联倒置
Ⅱ
胸前导联P波方向
V6
V1
V6
V5
V2
V1
V2
V3
V4
V5
• V4-V6导联直立
V3 V4
P-R间期
• 代表房室传导时间
• 时限: 0.12~0.20秒
•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时R波也相应增高,故q应小于等于R波的四分之一)
• 正常人V1、V2中很少出现q波,但可能有QS波(如COPD患者,桶状胸造成 心脏悬垂位,从而导致心电向量造成改变形成位置性Q波,注意与前间隔
心梗鉴别)。
• 肢导联Ⅲ、aVF可有位置性Q波出现,多见与腹型偏胖者,这是由于脂肪 堆积造成的横膈抬高造成的心电向量改变造成,当嘱咐患者深吸气屏牢
心律失常的分类
• 按发生原理分
– 冲动形成异常
– 冲动传导异常
• 按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快 慢分
– 快速性心律失常
–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点自律
• • • • 窦房结:60--100次/分 心房: 50--60次/分 交界区:40--60次/分 心室: 20--40次/分 第一级 稳定 第二级 相对稳定 第三级 较稳定 第四级 不稳定
叠加在T波之上 的P‘波
除看节律之外,P波还有什么作用?
振幅 时限
肺型P波
二尖瓣P波
如何鉴别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 • • • 室上性 QRS<0.12s,波形细窄 其前后或可见相关P波 一般来说,T波方向与 QRS主波方向一致 • 室性 • QRS≥0.12s,波形宽大 畸异 • 无相关P波 • T波方向总是与主波方 向相反
交界性与房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 交界性 • P’波的位置可位于 QRS波的前方、中间 或者后面;一般为倒 置 • PR小于0.12s • 房性 • P’波很难与窦性鉴别 开来,有时切迹、双 向、低平,也可倒置 • PR大于0.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