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9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9,2009(第11卷第9期Journal ofI棚ingAdministrationCollege(V01.11.No.9论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范晶 ,巳葫(辫竹心理诲询室,北京100026【摘要】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
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阶段关注不同的心理成长内容。
帮助孩子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为孩子创造很好的身心健康的环境使其发展为心理健康的、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素子关系;心理健康;依恋;人际关系【中圈分类号]B844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f2009》09—0164—02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它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良性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对孩二产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煎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
1.婴儿期的心理特点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
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荚系。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巾。
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最亲近和密切,便与母亲逐渐建立r 一种特殊的礼会性情感联结,这就是对母亲产生依恋。
这个时期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程度的舒服、愉快,在母亲身旁使他感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分离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而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的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要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足不同的。
这个时期是否形成依恋和依恋的性质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巾进行的。
亲子火系的质量决I投稿日期]2009一Ol一12【作者简介】范晶(1977一.女.jC京馨竹心理咨询室工作。
164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嘲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酬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婴儿依恋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荚的母亲的行为。
在母亲与婴儿交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的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信任和亲近,形成安企型依恋。
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元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Iiii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2.幼儿期(学前期的心理特点孩子从3岁到6、7岁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即幼儿期, 又Ⅱq学前期。
这时幼儿心理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影响下发展起来。
因为他们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强,加之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会逐步产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
这时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
这个时期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的方式已经与这个张究“张漪孵扎 j ! {攀 ;! {缀器∞ 辨《黔2009年9月第11卷第9期范晶:论亲予关系与心理健康Sep.2009 VOI.II.No.9时代脱节了。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 一种足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
另一种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
我们必须’r解,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巾,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舆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不能学会平等待人。
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通过父母的说教丽学会这些。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
肖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3.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6、7岁到12、13岁足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低年级的儿童还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高年级儿童则逐步进入J,青春发育期。
这个时期往往称为前青春期。
这个时期表现出明屁的协调性和过度性特点,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建立,个性特征也趋于形成。
这时父母与儿童关系发生着变化,父母与儿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父母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甑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女f『何减少危害和教育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他们自已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4.中学阶段的心理特点巾学阶段大约从1l、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分为初中和高巾,一般初中阶段称青春期,高中阶段称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
青春期孩子身体的各个方呖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心理各方面的平稳发腱使其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发育的速度,因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这个时期孩子由于在情感上有r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r;阏为心理上要求独立的要求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也非常强烈,另外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也会渐渐发现自.已父母的身上原来也有一些缺点,于是他们重新审视父母的许多观点,并且父母在他们心目巾的榜样作用也逐渐削弱了,这个时期父母 ,栅亥多与孩子沟通,尽量理解和支持他们,不要简单糟l暴的干涉和拒绝他们。
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命令的方式,不论父母命令的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丽挫折感的积累。
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而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殚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培养丫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晶质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了,这个时期孩子更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巾的大多数仍希望父母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但与初中生比较减少了和父母之间的直接冲突, 他们更加希望能够与父母站在同等的位置上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希望能和父母和睦栩处。
高中阶段是孩子成熟之前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巾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个性特点都将对完成未来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产生直接的影响。
5.建设好自己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巾显得日趋重要,孩子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足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的缘故。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帮助,也不能忽略生活巾的细节,如保持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 (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
很多肯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前后一贯性,孩子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
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其实质并不是毒蛇猛兽, 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嗣的人尤其是负有主要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
如果孩子今大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 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悦,甚至足取决于父母打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足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煎婴根源。
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不平等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家庭氛嘲、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沟通渠道的畅通、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均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雨要的影响。
亲子火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娩著的高栩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i亥足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
而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帮助孩子保持心理平衡协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责任编辑:文哲]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