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班号:学号:姓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
“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
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
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
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
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本文将在对苏联模式失败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展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一、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一)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致命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也许能保障国家政权几百年,而苏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却只有不到80年历史就灭亡了。
除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与渗透外,从治国理政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其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
苏联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虽然也制定了宪法和大量的法律,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没有树立法律的权威,而只是实用主义地对待宪法和法律,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工具。
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想改就改,想废就废,以致于最终戈尔巴乔夫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宪法中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废改掉,从而合法地改变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在西方法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设想在西方国家,如果最高领导人想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想修改宪法的根本性条款,那在他这样做之际必将被弹劾,因此他的想法绝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法治国家,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最高领导人只有捍卫宪法的权利,而决不能违反宪法。
对于宪法中的一般性条款的修改都特别困难,更不用说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款。
事实上,西方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不可更改的。
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他品质好能量大,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多做些贡献;他品质好能量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就会小一些;他品质差能量再大,也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而不可能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句话,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或快或慢地推动国家的行进,他可能加速国家的发展,也可能延缓国家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向。
因此,虽然研究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能登上苏联政坛的最顶峰是重要的,但关键不在这,而在于制度有没有制约万一选错人也能保障根本制度不可能被改变的民主制衡原则!(二)经济结构畸形、忽视农业,是导致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基础原因。
苏联改革的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基础原因是苏联长期以来忽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合理结构,导致产业结构极度畸形,农业与轻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严重滞后与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而自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苏联的改革进程以来,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甚至还越来越严重与恶化了。
统计资料显示,苏联职工工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0%,不足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重的一半(美国为62%);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如60年代中期三者的比例为2:2:6,8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为1.5:1.2:6。
从工业内部的重工业与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比例看,重工业占绝对多数,特别是70年代以后,苏联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结果使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轻工业(含食品工业)还不到全部工业生产量的10%(而美国为25-30%),严重影响了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妨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不满情绪不断滋生与蔓延开来。
这是导致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原因。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
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建立起来的。
为了防止与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与干涉,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苏联的国防建设一直占用了国家建设的大量资金。
应该说,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苏联在二战中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苏联的国防建设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特点明显。
赫鲁晓夫上台进行改革以来,不但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国防建设投入,致使问题更加严重。
赫鲁晓夫提出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发展战略武器,目标是取得对美国的军事优势。
勃列日涅夫,更是宣布国防问题要在“全部工作中占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里根政府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跟着投入巨大财力、人力与物力来发展太空技术,以期与美国相抗衡,导致早已失去平衡的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失衡,民用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停滞与落后,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导致国家综合国力下降。
据统计,从60年代开始,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耗费了巨量的资金与人才用于发展洲际导弹、核武器与太空军事工业。
60年代到80年代成为苏联扩充军备的高峰期,把大约20-25%的国民收入用于军事建设上,机械工业部门的产值有70%是军事工业(同期美国军费开支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经济运行机制未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上不去,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科学、合理、高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转变。
事实证明,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转来转去、修修补补,不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框架的束缚,是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最后成功的。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从开始完全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存在,到模拟市场改进经济计划,到逐步承认市场机制的某些积极作用,允许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与领域内发挥补充作用,再到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领域。
除了中国等个别国家后来完全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外,苏联、东欧等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长期以来都只是在如何改进计划、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机制的某些补充性的积极作用等框架内转来转去,并且由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与干预企业的顽症的影响、经济生活缺乏活力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导致多次改革成效都不大,国民经济从根本上说始终都没有从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上转变为集约经营的内涵型发展道路上来。
由于国民经济的效益与质量没有根本改善与提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最终连增长速度也只能是阶段性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抛弃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全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优胜劣汰的内在机制。
同时,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克服市场机制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缺陷。
总之,只有稳步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机制转变,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历史活动中的人需要经验,需要教训,需要积累,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在新中国经历了28年长期摸索之后,在经历挫折之后,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后,邓小平终于发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走出苏联模式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何去何从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所幸,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这些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认识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这就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盲目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错误观念。
这—伟大探索,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从此,中国走出苏联模式,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道路。
第二,从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了改革各项方针、政策。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个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这样就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对现实社会主义成熟程度估计过高、总是急于向更高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观念。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附功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严重困扰我们的那些思想理论障碍,为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苏联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奋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