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古代经典是记述天道人事之“常理”的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可是,几十年的母语教学之路,回头看看,小学不读,中学蜻蜓点水似的读,大学就读不动,成人几乎不会再去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守住。

一、读经教育在当今学校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精神没有支柱,文化没有功底,人格没有内涵,中华文化几乎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实际教育中,常常发现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很忧心,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谦让之心,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为了让他们能更多地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理的有用人才,我开始尝试在我任教的七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开始读经教育实践。

二、一个班主任开展读经教育实践的历程
(一)活动一:聆听圣人教诲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认识,调动他们自觉阅读古代经典的积极性,我针对近期班级学生之间矛盾较多的现状,给两个班的学生开了一次题为《聆听圣人的教诲——孔子的交友之道》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走近经典。

没有想到的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学生
的反应强烈,纷纷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关于孔子的交友之道,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如何在不同的年龄交到益友。

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呢?就像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朋友应该正直、体谅,知道多方面的知识。

——摘自王娅日记
(二)活动二:品味经典
借助讲座的东风,我精选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品读,并能够多背诵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读后感。

渐渐地,静坐一隅看书的学生多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读后感记录了他们这一段时间里真实的阅读感受。

自从我开始读《论语》之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它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怎样孝敬长辈,怎样做个有君子风度的人,怎样做个守信用的人。

礼的运用,以和谐为重。

但是不能大事小事都只顾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节制和谐,是不可行的。

——摘自滕芳汝的读书笔记
(三)收获与启发
古代经典文章经千年历史的沉淀,给后来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其中既有振聋发聩的充满睿智的思想,也不乏惟妙惟肖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

而且这些文
章大多篇幅不长,文笔洗练,特别适合初中生运用零散时间学习。

在读经实践中,学生的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以及上课的表现都在说明,诵读经典是一件十分可行的事情。

1.在学习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的学习方面的进步很大。

他们不仅语文成绩进步明显,而且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课前主动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接受能力也显著提高。

在平时的考核测验中,学生们成绩让人满意,在同年级段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由此可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诵读经典,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对他们的学习有值得肯定的促进作用。

2.在生活上的进步
我进行读经教育实践的这两个班,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得比别的班的孩子更加充实。

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经典文化在道德方面的熏陶,而且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浸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气质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班级里大家团结和睦,学习生活稳步提高,日常管理整齐有序。

这两个班经常获得学校的各项奖励。

3.在阅读写作方面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们大多都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阅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我和家长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加大阅读量,扩宽眼界,增加知识的积累。

同时,有读便有感,学
生们的写作欲望也空前高涨。

广泛的阅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意可表,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优于同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作品有多篇在语文周报和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在市阅读大赛中也有多名学生获奖。

三、结语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我们如此重视古代经典,并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古代或盲目地颂扬古典文化。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做的,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明完美对接,让现代人、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正确地去面对现代的生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古代经典是现代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要想把我们的文化之根留住,读经教育就势在必行。

新一代的青少年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作为有责任心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