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关系

浅析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姓名:王玮
报考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日期:2010年10月11日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王玮
【摘要】:在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

我们把宗教与环境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到了中世纪,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所以中世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赋有浓郁精神内涵。

【关键字】:宗教中世纪教堂
建筑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空间,满足了宗教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这是,宗教建筑已经成为宗教观念的反映。

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他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神,是人成为神的仆奴。

而宗教建筑正是这种颠倒的时间观在物质领域里的体现。

一、中世纪宗教建筑的产生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

在这一时期,教皇拥有巨大的权利和影响,他能与以任一形式存在的执政员匹敌,有时甚至能控制他。

无论在何地,教皇都是很权威的,这一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

同样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十字军东征以及西方基督教徒和东方穆斯林教徒间的长期战争,也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民用建筑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变化无常、不稳定的特征。

封建贵族和爵士觉得筑有厚厚围墙的城堡才是他们唯一的安身之处。

这些城堡美丽而具有雄伟气势,但是按照现代标准,却又是冰冷而让人感到不舒适的。

生活在贵族庄园里的奴隶,他们的小屋常常是用稻草和细枝混合着的黏土建造的。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

西罗马灭亡后的400年邹游在西欧是所谓黑暗年代,经济文化衰落,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呢到宗教中寻求慰藉,允诺来使的基督教被广泛的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

其后,随着相对稳定的封建秩序的建立,中世纪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

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

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13世纪到14世纪这百年间的变化很大。

当作为中世纪的荣耀——哥特式风格刚开始发展时,修道院和封建城堡仍然是学术和权力的重要中心。

二、宗教建筑的特点
圣索菲亚教堂532年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营造出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

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帆拱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查士丁尼大帝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

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

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的建筑是教堂,其早期的朴素形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12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形成了气势恢宏、装饰华丽的哥特式风格。

在这中以高送的尖塔、尖拱著称的建筑中,外部体量被小尖塔。

尖拱廊及其反复的竖向线脚分的十分细致,似乎是一簇箭头用在一起欲向天空升去。

有人说罗马式建筑是平行的,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拜占庭建筑是圆顶的。

虽说有些绝对,但基本特称却也差不多。

从比萨教堂的正立面可以看书罗马时建筑的特点,二索菲亚大教堂以圆拱顶为主。

至于哥特式建筑,在其内部,空间被拉长升高。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由入口到尽端的轴线长多达到100米以上,两侧是垂直线组成的筋骨嶙峋般的柱列。

正如意大利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乔治·瓦萨里所说:“没有受过古典文化的熏陶,独出心裁,搞起乱七八糟的一大堆尖顶、小尖顶,故鬼啊的装饰和多余的花活,在追求简朴美的古代是完全要不得的。


三、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据说是受到森林里高耸入云的大树的启发,因为他们感受到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

哥特式建筑是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的。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第一,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建,十字拱成了框架试的,其余的填充维护部分就减薄到二十五到三十厘米左右,材料节省了,拱顶也大为减轻,侧推力也减小很多,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一点;第二,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件十字拱的4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4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它们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正因为这些辉煌的结构技术成就,它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记录。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厅高32.5米(建于1163~1235年);沙特尔教堂中厅高36.5米(建于12世纪末);科隆大教堂中厅高48米(建于1248~19世纪)。

教堂里面的中厅有这么高,那外面的尖顶就更高了;巴黎圣母院尖塔高90米;沙特主教堂塔高107米;科隆大教堂的双塔高达150于米。

有的甚者,米兰大教堂竟然有135个尖塔,最高的竟有100多米。

真像一片尖塔的森林。

它所反映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工艺在当时来说却是创造了奇迹。

这些高耸入云的尖塔使人振奋而激动。

四、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

宗教的审美价值,主要指宗教借用艺术,并与艺术结为一体的宗教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一般来说是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是宗教教义的外化形式。

在宗教艺术中,我们应该了解和处理好宗教性与艺术性的辨证关系。

当宗教职能占主导地位时,艺术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表现,否则它仅成为表达宗教观念的手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呆滞,缺少个性特征,这类宗教艺术,成为宣扬宗教思想的概念化、图解式的作品,谈不上审美价值。

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他们将世俗精神注入宗教艺术中,在宗教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了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艺术本身看,因宗教艺术以形象来表达自身,这就决定了宗教艺术形象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而这种朦胧性和多义性,使宗教艺术形象往往高于抽象教义,超出宗教的思想原型,成为不信宗教人们的审美对象。

人们能够从庄严肃穆的本尊大佛身上,看到胸怀宽广、博大精深的智者形象;能够从慈祥的观音菩萨身上,看到贤惠婉丽的女性形象。

此外,艺术的美学原则,也使得宗教艺术在表现现实、讴歌人生、肯定人的价值方面,与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共通之处,从而给人们带来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

1137年,一位名叫奥特·苏浙的神父,在对修建教堂的建筑师说:“教堂要体现高、光、数。

”而后的哥特式教堂一步步沿着这个要求发展。

哥特式教堂内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着的、金丝框架式的结构,窗子沾满了之逐渐的整个面积,而支柱由全是有垂线组成的。

过去的画家和雕塑家用来施展才能的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玻璃镶嵌的巨大窗户。

光线从这些不言楼色的把玻璃中偷过来,此乃构成一个使人心动神摇的色彩世界。

而这些色彩玻璃向前的大窗户上有都是关于基督的传说和圣迹。

彩色斑斓的教堂像天堂。

哥特式教堂的外貌往往不及内部完整,其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的分为三个部分。

山墙的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的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

中央,栏杆和龛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象征着圣母的纯洁。

教堂被称为“天堂”的入口。

基督教文化严密统治下的中世纪,绘画、雕刻、文学艺术均受到了无情的压抑,建筑却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人么创造才能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高耸入云的塔尖,那缤纷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无不是人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基督教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它构成了理解西方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艺术的钥匙。

同时透过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艺术上色彩缤纷的新时代——文艺复兴的到来。

【参考文献】:
《外国建筑史》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艺术简史》庄岳王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西方的建筑空间》王贵祥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世界建筑风格史》钱正坤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王薇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