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一中2015-2016学年(下)期初考试高二年(文)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
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此现象说明(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2、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谷,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4、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
”造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是()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B.促使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助于中国文明的传承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提出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君主专制统治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7、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8、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
这个时代应为A.西汉 B.魏晋 C.隋唐 D.宋朝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元杂剧发展的影响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10、(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
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11.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曾以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思想文化闻名于世。
下列有关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智者学派的兴起B.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民主政治的确立C.智者学派的兴起→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D.民主政治的确立_→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12、关于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征,学者们在研究中,有的概括为“人本化”特征,有的概括为“思辨性”特征。
这些概括A. 表明古希腊的教育仅教授辩论学 B.说明古希腊教育的内容突出美德C.均认识到古希腊思想的人文精神 D.都强调古希腊思想中的主观主义13、美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14、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
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15、.“他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发起的运动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16、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17、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A.想像丰富,寄情人道感化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C.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18、《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其目的是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 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19、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来对待中西文化。
蔡元培此举意在A.复古求解放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B.兼容中西文化促使各界思想趋同C.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 D.否定传统文化以实现新思想启蒙20.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问团体兴起,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
1915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
这反映了民国初A.孔子的地位达到最高峰 B.民间思潮左右了政府的决策C.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 D.民众享有充分的言论结社自由权利21、1935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
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和‘斗也’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上述争辩集中表明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 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 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22、“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
这直接反映了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23、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24、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存在人为加工改造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原本属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
这样做的目的是A.回应社会主流价值的诉求 B.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支持C.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 D.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二、材料解析题(第25、26题每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
“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
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
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
……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
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
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儒家士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并说明他们在社会中发挥了哪些主要作用?(10分)(2)综合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0分)26、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