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名称:大学应届毕业生考研现状调查分析项目负责人:张井东指导教师:韩秀英蒋明2009年3月15日大学应届毕业生考研现状调查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开始剧增。
尤其近几年,国内兴起“考研热”,国内高校很多应届毕业生均选择考研,而且越来越多。
是什么导致“考研热”现象的出现呢?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就某一方面来研究的,或学生角度或社会角度,而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
此次调查,小组成员以成都的几所高校作为样本、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考研的真正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考研的原因及必要性,使同学认清考研目的及作用。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考研问题对策据统计,201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140万之多,而招生规模只有46.5万,录取率仅为33%,竞争异常激烈。
考研人数增加的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现在面临更加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量学生选择放弃就业,把考研当成“避风港”。
调查小组选取成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盲目的考研、报考热门专业等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又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调查的结果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选择考研是否有意义。
其实,自义务教育结束后,一个人是否再续接受教育,或接受怎样的教育,都应该成为个人独立的选择,但是我们的社会却缺乏这样的允许大家有多个选择的环境,一方面,观念上不支持,而另一方面,现实的出路,也迫使我们做出违心的选择,那些在教研很热或者教研趋冷的环境中始终能更改的进行考研分析,然后作出选择的人十分难能可贵。
只有进行了事先的理性分析,才有可能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活进行长远的规划,并使得研究生学习更有价值。
希望那些还未做出决定或已经做出决定的人都能更改的对待考研,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1、调查背景 (7)2、项目安排计划及总结 (7)2.1时间进度安排 (7)2.2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7)2.3问卷发放安排 (8)3、本科生考研现状 (8)3.1报考人数明显增加 (8)3.2报考地区比较集中 (9)3.3报考专业集中 (10)3.4专业类别考研状况 (11)3.4对于考研的态度 (11)3.5考研信息了解渠道 (12)3.6少数民族同胞的报考率有所提升 (13)4、考研新特点 (13)5、出现“考研热”的原因································· (14)5.1本科毕业生就业难 (14)5.2看好研究生的就业前景 (17)5.3获得高学位,找好工作 (17)5.4中国教育高学历化趋势的需要 (18)5.5自己就业方向调整或细化的需要 (18)5.6工资问题 (18)5.7家里压力或从众心理的影响 (18)5.8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19)6、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9)6.1盲目考研 (19)6.2挤报热门专业 (20)6.3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207、关于降低考研温度的几点建议 (20)7.1学校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信息 (20)7.2鼓励公司提供实习岗位 (21)7.3扩大专业硕士招收比例 (21)小结 (22)【参考文献】: (23)【附录】: (24)1、调查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开始剧增。
尤其近几年,国内兴起“考研热”,国内高校很多应届毕业生均选择考研,而且越来越多,每年的增加比例呈现递增趋势。
目前,国内有上千家单位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这三个样本中,想要考研或正在准备考研的人数比例已经高于4.1%。
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全国考研人数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据统计,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40万之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呢?调查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2、项目安排计划及总结具体调查安排如下:2.1时间进度安排2009年3月:调查小组成立;2009年3月——4月:小组成员了解各种信息,确定课题方向;2009年5月:讨论调查整体思路、框架,制定调查计划;2009年6月——8月: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资源,了解掌握课题相关背景信息,同时设计调查问卷、联系相关调查人员;2009年9月——2009年10月:实施调查;2009年11月:整理、分析所的资料,探索考研原因及必要性:2010年2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报告撰写。
2.2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适时结合访谈法、文献调查等其他调查方法。
调查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进行,做到公正、准确。
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选取成都地区的三所院校进行,分别为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从地域上来讲,调查小组成员都在成都,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而三所院校又都具有各自的代表性: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院校,又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在国内是一所名校;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性院校,汇集了全国56个民族,是民族性院校的代表,同时也会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考研状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理科类院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小组成员一致通过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
2.3问卷发放安排由于三所院校在人数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此次调查根据各院校人数比例发放问卷:四川大学300份、西南民族大学150份、成都信息工程学有100份,共计发放5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2份。
3 本科生考研现状3.1报考人数明显增加如表1中所示,三所院校中学生选择考研比例分别为17.4%、18.6%、14.8%,这一比例应该是很高的了。
访谈中,很多同学都说:今年本科生考研的人数比以前都要多,并且可能在今后几年还会有所增加。
这与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表是全国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表3 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数据来源:新浪教育2009-04-23)3.2报考地区比较集中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考研院校定在一区,二区次之,三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大家都想到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活。
而这些备受学子青睐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金大学等十几所国内著名院校。
3.3报考专业集中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但考生们已提前嗅到经济回暖的味道。
经济管理类、MBA等专业热度不减。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类、MBA、法律硕士等几大热门专业。
下表是2005年——2009年考研全国十大热门专业。
(数据来源:海天教育产品教研中心考研数据库)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所体现,其中以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为主导,分别占总人数的36.7%和35.8%。
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的学科是备受学生喜爱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专业的工作容易找而且工资待遇都很好。
3.4专业类别考研状况调查中我们将专业大概分为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和其他四类,由此来调查分析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哪类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较高。
如下图所示:图1 专业类别考研状况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史类的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理工类,比例大约为6:4:1.5:0.5。
3.4对于考研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调查人群中对于本科生是否应该选择考研的态度如下图所示:图2 您认为本科生是否应该考研由此可见,认为本科生毕业应该继续考研的人数占了56.10%。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现“考研热”的现象了。
3.5考研信息了解渠道调查发现,很多准备考研的人都认为大三是准备考研的最佳时机,大约占总人数的70%。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近50%的同学是通过网络获得考研的信息的,其余约30%的同学是通过考研辅导班了解相关考研信息的。
这些说明了我们现时代的学生已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而是利用科技的便利获取有用的信息。
图3 了解考研信息的渠道3.6少数民族同胞的报考率有所提升少数民族同胞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教育水平多很低。
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提高教育水平。
此次调查中,少数民族同胞共135人次。
我们统计发现,少数民族同胞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也是很高的。
同时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当前大学生考研的几个特点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由于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考研已呈现出新的特点:(1)报考机构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多。
专业硕士类型有别于以往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律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此前,教育部明确表示,明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预计由今年的10.7%增加到25%。
海天教育集团首席全程策划专家甘源分析,这意味着国家将来会逐步增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及招生比例,在将来使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达到二分天下的格局。
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导向和硕士的就业现状。
来自国务院学位办的信息显示,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数量及比例就是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结构的重新调整,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和战略性转型,也利于硕士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报考更不均衡,热门院校热门专业集中度更高。
导致院校专业“热的热得发烫,冷的冷得冰凉”这种趋势的原因还是硕士毕业的就业现状,多数考生都十分看重读研带给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很多冷门专业及认可度不高的院校在硕士毕业后也会遇到就业危机,和本科学历没有本质性区别,“读研回报率”,导致该种选择被多数考生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