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前言“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陕南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将全面提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水利工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紧紧围绕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显著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三大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本规划系统提出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对指导我省“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改革与发展,强化水利社会管理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录一、“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 (1)二、“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4)(一)面临的挑战 (4)(三)发展机遇 (7)三、水利改革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2)(四)总体布局 (15)四、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15)(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臵 (15)(二)农村水利 (17)(三)城乡供水 (17)(四)防洪抗旱减灾 (18)(五)水土保持 (19)(六)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19)(七)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 (20)(八)水利信息化 (21)(九)行业能力建设 (21)(十)科学研究与项目前期 (22)五、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22)(一)水利改革 (23)(二)水利管理 (24)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6)(一)估算原则 (26)(二)投资估算 (27)(三)资金筹措 (27)七、保障措施 (28)(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意识 (28)(二)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前期工作 (28)(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资金管理 (28)(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29)(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行风建设 (30)(六)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职责 (30)一、“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行业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为前提,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重点水源、城乡供水、防洪保安、灌区改造、水保生态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前期工作、创新体制机制、依法治水管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完成水利投资300亿元,是规划投资265亿元的113%,较“十五”完成投资196亿元增加53%;新增年供水能力13亿m3,新增灌溉面积21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96万亩,新增供水安全人口949万人,新建加固堤防563km,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46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万km2,新增小水电装机30万kW,发展水产养殖面积9万亩。

二是水利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银行贷款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水利投资格局,省政府批复组建省水务集团公司,将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各设区市城市供水价格“三步走”的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全部实现了“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征统管”的“终端水价”,全省227个水管单位“两定”(定性、定编)方案得到批复。

在全国率先开征了煤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

三是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制定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水法规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水工程建设运营、河道水库、水土保持监督、水利国有资产、防汛抗旱减灾应急管理逐步法制化、规范化。

──重点水源工程。

榆林李家梁、瑶镇、采兔沟、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延安雨岔、咸阳鸭儿沟等水库和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建成投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铜川龙潭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泾河东庄水库、延安延川引黄、榆林大泉引黄等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特别是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引汉济渭工程进入立项审批阶段,准备工程基本具备了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条件。

──农村水利。

继续实施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共衬砌渠道1595km、改造建筑物6875座;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节水增效示范县等项目建设;启动了宝鸡峡、交口抽渭、东雷抽黄、冯家山等4个灌区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

开展了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城乡供水。

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65万处,完成了7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建成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101处。

利用日元贷款和中央专项资金对部分县城供水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全省县城新增日供水能力21万t。

──防汛抗旱。

继续实施了“一江两河一库区”治理,完成了10座城市、23座县城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江河、水库、城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建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西安、商洛等市旱情监测系统,开展了水、雨情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改造水文(位)站37处,建成水文巡测基地12处、水情分中心3处。

积极应对2007年、2010年的洪水灾害和2008年、2009年的干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450多亿元。

──水土保持。

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开展了长治工程、淤地坝试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渭河流域水保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黄河水保生态等工程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km2,生态修复面积0.8万km2,新建加固淤地坝5355座,建设小型水保工程4.7万处。

──节水型社会建设。

圆满完成了西安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启动了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杨凌、略阳等11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3,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到17%,2009年底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到39m3。

──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

完成了16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2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水电站68座。

全省渔业养殖面积达到54万亩,年产水产品10万t,新增2万t。

安臵库区移民2241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显著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是我省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是我省水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年。

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优先发展民生水利、确保江河安澜健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治水思路更加清晰。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水利建设,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水利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为“十二五”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但水利作为具有很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条件,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水资源紧缺和水利发展滞后的现状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挑战。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由于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水利仍然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

现状条件下,全省年缺水量多达25亿m3,5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生活面临缺水。

据详细测算,“十二五”末全省需水量将达到125亿m3,年缺水量达到36亿m3,是现状年供水量的42%。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各项任务,必须在重大蓄、调水工程建设、洪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挑战。

我省十年九旱,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灌溉设施依赖程度很高。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我省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与粮食的增长一直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能保持在100多亿公斤以上,农村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能迈出重大步伐,是以农田水利的持续发展为重要基础的。

面对今后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却面临人口持续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灌区不断萎缩等诸多考验。

“十二五”期间,确保全省新增粮食产量25亿公斤,实现总产达到130亿公斤的目标,同时确保农副产品满足供应,加快农田水利发展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将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三是城乡供水需求快速增长对供水保障能力薄弱的挑战。

现状条件下,全省部分大中城市供水水源不足,多数县城时常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同时还有水源单一,水质不达标、城市管网老化严重、供水单位经营困难等许多问题。

特别是不少城市、县城缺乏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水源,一旦出现极端自然灾害或水质污染事件,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难以保障,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尤其是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和一批落地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城乡用水需求将呈现倍增态势,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

第四是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对仍显薄弱的防洪减灾体系的挑战。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一直逐水而居,我省主要河流两岸分布着大量城市、县城、村镇和工矿企业。

在今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园区建设,人口和经济要素不断向河道两岸聚集,洪水灾害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增大,抗御洪水灾害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目前我省的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健全,渭河、汉江等主要河流设防标准偏低,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远未形成,许多大中城市、重要城镇没有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少村镇仍然受到山洪灾害的严重威胁。

尤其是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汉江安康东坝等地,仍然是我省防洪保安的心腹之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