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稿改)打印版前言“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建设步入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利抗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水利改革不断深化,行业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和小康咸阳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目录一、咸阳市水利基本概况 (1)(一)自然概况 (1)(二)社会经济概况 (2)(三)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2)二、咸阳市“十一五”水利建设回顾 (3)(一)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3)(二)防洪保安建设加快 (4)(三)城乡供水全面发展 (5)(四)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 (5)(五)水土保持巩固提高 (6)(六)小水电建设有新突破 (6)(七)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6)(八)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 (7)三、咸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7)(一)“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7)1.“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的主要矛盾 (7)2.“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的机遇 (10)(二)“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12)1.指导思想 (12)2.基本原则 (13)3.主要目标 (15)4.总体布局 (18)(三)“十二五”水利发展实施重点 (18)1.水资源开发利用 (18)2.防洪抗旱减灾 (22)3.城乡供水 (29)4.农村水利 (30)5.水土保持 (32)6.水环境综合治理 (34)7.水资源节约保护 (34)8.地下水监测及管理 (35)9.水电站建设 (36)10.渔业养殖 (36)11.水利信息化 (37)12.行业能力建设 (39)13.水利科技基础工作 (41)14.水利改革及管理 (41)(四)投资估算 (47)(五)保障措施 (48)附表:1.咸阳市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2.咸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表3.咸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4.咸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前期项目表一、咸阳市水利基本概况(一)自然概况咸阳市地处关中腹地,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东经107°9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
全市总面积10196.4平方公里,南北长123~145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
地势由南向北呈三个阶梯: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二是中部台原区;三是北部高原丘陵沟壑区。
咸阳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
冬冷夏热,雨热同季。
多年平均气温9.1~13.1℃,最高41.2℃,最低-26.7℃;全年无霜期180~220天;年降水量500~566毫米。
咸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沣河、漆水河、清峪河、三水河、泔河和冶峪河等,均系渭河水系。
全市水资源总量7.4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29亿m3,地下水资源量6.47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为3.32亿m3。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49m3,为全省水平的13.5%、全国水平的6.5%,是全省各地市的倒数第二位,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咸阳市辖2区、1市、10县,共13个县级行政区;104个建制镇、62个乡、16个街道办事处,共182个乡级行政区;2777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常住人口50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3.43万人。
耕地面积550.17万亩,总灌溉面积385.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0.67万亩。
(三)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万多处, 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1处,已注册水库58座,已建成取排水泵站1529处(座),各类机电井24206眼,农村供水工程8694处,小水电站8座。
有效灌溉面积350.67万亩,修筑河道堤防196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03平方公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咸阳市“十一五”水利建设回顾“十一五”水利建设任务指标全面完成,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9.1万亩,是规划目标64万亩的108% ; 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139.23万人,是规划目标79.64万人的17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3平方公里,是规划目标1870平方公里的101%;新修“四田”44.65万亩, 是规划目标32万亩的139%;完成水产品产量42062吨,是规划目标41200吨的102%;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3.48万亩。
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7亿元,是“十五”期间完成水利总投资14.2亿元的216%。
(一)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引石过渭咸阳供水工程于2008年3月26日开工建设,2009年9月28日全线贯通,2010年2月开始向市区供水试运行。
共铺设压力输水管道60.38公里,新建30万吨/日净水厂1座,完成投资7.3亿元。
亭口水库工程于2009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农经〔2009〕1347号文批复立项,已完成了管理基地、移民安置、施工道路、枢纽泄洪排沙洞等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
柏岭寺水库于2010年9月13日由省发改委以陕发改农经[2010]1474号文批复了工程可研,初步设计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开工在即;红岩河水库项目建议书于2008年7月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工程可研设计已全面开展。
(二)防洪保安建设加快“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兴平庄头、阜寨、武功韩家坎、郑家、秦都马家寨、渭城长兴等73处防洪工程建设,共新建加固堤防工程42.39km;全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启动,淳化冶峪河治理项目已付诸实施;完成了玉皇阁、老鸦咀、贾河滩等1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全部竣工验收;修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138处,修复各类抗旱工程380多处;主要河流、水库、城市防洪设施与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城乡供水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400多处,解决了139.23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数增加到337.55万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0%,广大农民群众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市10个县城供水新增供水管网38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4.5万吨,县城建成区供水覆盖率达到93%以上,初步达到了安全保障的县城供水体系。
咸阳市城区新建供水管网和配套引石过渭工程实施城网改造,共改扩建城市供水管道29公里,扩大了供水范围,供水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
(四)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和羊毛湾水库大型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新增灌溉面积23.4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9.1万亩,改善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了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和灌溉保证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
(五)水土保持巩固提高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黄河生态、坡改梯和坝系建设等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3平方公里;新修淤地坝100多座,为我市建设山绿水清良好生态环境打好基础。
2010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我市的乾县、礼泉、泾阳进行了现场观摩,代表高度评价我市水土保持治理成果。
(六)小水电建设有新突破新建成泾河文泾水电站,装机48Mw,年均发电量1.9亿kw·h,工程投资2.9亿元。
全市水电站达到8座,总装机85Mw,年均发电量3.47亿kw·h。
(七)渔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市渔业养殖总面积达到3.16万亩,推广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0.68万亩,年水产品产量达8600吨,渔业年总产值8200万元。
市渔政站荣获农业部“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荣誉称号。
(八)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并取得阶段成果,2008年、2010年被陕西省政府和水利部列为节水型社会试点市,推进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全市各行业用水量保持稳中有降,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50m3,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7%,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6%,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9。
三、咸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一)“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科学研判“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对于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一,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和调蓄工程少,大型调蓄工程更少,调控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渭河、泾河等较大河流尚无控制性蓄水工程,无法对有限的水资源实行高效利用。
随着彬长旬能化基地建设及西咸新区的加快推进以及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因素。
预测到十二五末,年社会总需水量13.75亿立方米, 目前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12.8亿立方米,实际年供水量仅为11.6亿立方米,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必须在重大蓄水、调水工程建设、洪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和薄弱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矛盾。
目前我市的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健全,主要河流渭河虽然实施了防洪工程建设,但未能根本消除洪水威胁,泾河尚未实施防洪工程,境内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远未形成,一些重要城镇设防标准偏低,山洪灾害防御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旱灾对我市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甚至是灾难性的。
应未雨绸缪,提早谋划,加快抗旱水源和设施建设。
第三,城乡供水需求快速增长和供水保障能力薄弱的矛盾。
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市城区引石过渭供水工程配套管网工程尚未完全建成,供水量远未达到设计标准,地下水仍是城区主要水源,供水水源单一,管网老化漏失严重、供水管理单位经营困难,供水保障程度不高;多数县城供水水源不足,供水时常出现紧张局面,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城乡供水普遍缺乏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水源,一旦出现极端自然灾害或水质污染事件,城市居民生活将无水可饮、工业生产将无法正常运转、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落地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城乡用水需求将呈现倍增态势,供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供水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