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理竞赛》名称的变迁
1984年第1届竞赛仅在北京市范围内进行,
就称为“第1届北京市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自1985年的第2届起,因为有北京市以外的院校参与,
更名为“第××届全国部分地区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直至2000年的第17届。
由于政策的原因,其后三年的竞赛又恢复为“北京市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第20届尽管有个别物理类专业学生参赛, 但不参加评奖) 。
考虑到这一竞赛活动的开展范围不断扩大,既有京外院校参与,又接受所有专业的大学生报名,而且对兄弟省、市(区) 开放,因此,从2004年的第21届起定名为: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竞赛试题的命题范围
虽然每一届竞赛都用同一试卷,但是试题的构成成分是有变化的,有的届次对参加不同评奖类考生的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比如,除了第3 、4 、5 (上海、天津) 、21~23 届是全理论试题外,其他各届都有部分实验试题(涉及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不包括实验操作) , 分数比重从7.5 %到22.5 %不等,大多数在12. 5 %左右。
再如,第10~13 、22 、23 届对参加不同评奖类的考生,要求所做的题目就有所区别。
2004年,竞赛委员会决定,自第22届起,命题只含理论试题,不再出实验题目。
除了共同题目(占绝大多数) 外,要求参加不同组评奖的考生还必须做一些不同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