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别化学习中的观察与思考

个别化学习中的观察与思考

个别化学习中的观察与思考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

也就是要大胆地放手、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

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可玩性是否比较强;要留意幼儿是怎样操作和使用这些材料的;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分析该孩子达到那种心智水平,教师如何为该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帮助或合适他的“最近发展区”的材料。

一、多元化观察、广角度的解读孩子
1、观察情境性环境,关注幼儿的经验背景
在教师提供活动材料的初期阶段,幼儿对材料都很感兴趣,但兴趣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在同一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同时还能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家门前的一条路》中,我们的目标是: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情境性的环境能让数的材料更加有趣,我们创设了直线、曲线、三角形的路线,用瓶子、积木等测量到家的这段距离,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我们在观察指导中,有发现个别幼儿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错误,对于该个别化而言,我们是引导孩子使用头尾相接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2、观察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
另外我们的数经验也可以在情境中体现出一个连续性,而不是单独的一个数经验割裂出来,如:《百变扑克牌》中,我们利用扑克牌上数字,通过多元化的情境将数经验中的数数、相邻数、接着往下数等融合在一起,让孩子的操作更有意义。

我们班在数活动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制定出几个活动内容,如:目测数群并接着数、10以内的数序、环形数数、10以内的序数等,我们发现大班的孩
子们能目测数群,但不会接着数,一般幼儿还停留在逐一点数的基础上,对目测数群接着数没有方法。

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提供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协助引导幼儿思考,当幼儿的操作方法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使她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通过探索来发现自己的错误。

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注幼儿的建构轨迹
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一定时间后,可以选择性地拿掉或者增加部分材料,从而使得个别化活动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观察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独创的做法,让幼儿在活动障碍中挑战新的任务。

例如在我们的《思维训练馆》科学实验中,我们增加了放大镜和望远镜,我们的目标是在于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当我们发现幼儿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我们的动植物角的时候,给了我们启示,何不将两者投放在一起,让幼儿能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的透镜并尝试记录,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如何了解到近距离使用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办法,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我们通过观察了幼儿的游戏行为,调整了环境上支持,让幼儿从不同的渠道,找寻到答案的过程。

一、调整材料基于幼儿的活动推进
1、材料隐形的暗示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进行,每个孩子都是存在不同差异的,所以教师投放的材料本身具有层次性并隐含教育目标,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环境材料的隐性指导是暗含于材料中的,不同层次的材料能给孩子提供着充分探索、质疑的空间,通过环境暗示的手段,发挥其特殊、潜在的引导功能。

作为大班的科学活动区,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操作性探究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所以在记录的选材方面,要注意选取现象变化明显、易于观察发现的、记录持续时间不须太长,且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

例如我们投入的《镜子变变变》镜子、管道的材料投放,让幼儿探究光线的折射,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后,发现幼儿和材料互动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们从中找寻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密封的管道对于光线折射来说,较难理解,于是我们将纸芯
筒进行切面,让幼儿尝试用切面后纸芯筒和镜子的摆放来找寻光线折射的秘密,孩子们的兴趣较之前有了提高,有了直观的观察后,幼儿更愿与材料进行互动。

2、问题情境暗示
又如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脑、电视、电冰箱、电灯……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们在活动区中投放了电的实验,在《土豆发电》的实验中,我们虽有环境上支持,但是通过实际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与材料之间较难互动,因此我们调整了材料,调整了目标,在环境支持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之前“土豆为什么会发电?”调整到“请你试一试,还有哪些能发电?”,让幼儿通过认识材料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介质是容易导电的,调整后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也多了起来,说明教师在知道教育目标、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兴趣点,在准备区域活动的时候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幼儿的操作活动、操作材料,既要紧贴教育内容,又不能难度太大,否则幼儿就会失去兴趣。

有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有轻松愉悦的自由探索过程,孩子们才乐于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幼儿的记录活动不应只追求记录的结果,即幼儿究竟记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体验探究记录的方法和过程。

各种操作材料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因而记录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

大班幼儿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会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大班幼儿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尤需教师注意的。

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观察与指导方法,针对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表现出的认知与兴趣,在尊重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开展适宜的活动,满足每一个幼儿的特殊需要,从而真正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