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考察报告——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几点所见、所思、所得主题词:吊脚楼、干阑建筑、建筑形式凤凰古城1.、古城简介:美丽悠久的凤凰古城坐落于今湖南省凤凰县东南部。
先秦时代,凤凰属楚国疆域,所以凤凰仍然遗留了大量的楚巫遗风。
正因如此在古城中的建筑也透露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对于古老的东西,人们总会抱有神秘感,心中会有许多疑问,我在去凤凰之前,也对自己提出了一些问题:凤凰古城为什么叫“凤凰”?什么样的建筑称之为“干阑建筑”?“吊脚楼”究竟是怎么吊起来的?为什么要“吊起来”?声誉满载的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给城市原本的风貌和环境的影响是怎样的?据说“凤凰之名因山受之”。
唐武后时期,凤凰旧城址设于距今县城西25公里的凤凰山,凤凰山处于群山之中,形态若鸟,振翅展尾,于是名为凤凰城。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
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
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
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
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2古城建筑分析:苗族吊脚楼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阑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肇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观城中建筑,长长的木柱要么斜插入水中,要么托于石桩之上。
木柱之上是清一色的木构建筑。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吊脚楼建筑是凤凰古城的建筑代表。
凤凰城内吊脚楼群集中在回龙阁一带,沿呈带状展开。
沱江回龙阁吊脚楼群坐落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
该吊脚楼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着十几户人家。
代表性的民居是黄永玉先生的别墅——夺翠楼。
夺翠楼,牌坊式结构,建在沱江边上,精巧别致。
顺沱江而下,过虹桥,临左岸有一突兀建筑,飞檐迭起,玲珑雅致,那是"相当显眼".此物名曰夺翠楼,一个夺字,霸气十足,而使山无色,水无语.房子拾阶而上,坐在二楼的平台上从任何一扇窗子望出去,青山、碧水、吊脚楼--------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还有虹桥、东门城楼等其它代表性建筑。
连接城镇的古桥凤凰风雨桥被称之为“虹桥”。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康熙九年由当年的木板桥修建为石拱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全桥场50米,宽8.8米,桥高11米,两台两墩,共三孔。
共三层,一层为5米宽人行道和店面,二层为旅游观光品茶的地方,三层采光。
风雨桥的形式,在少数名族地区十分常见,比如侗族的风雨桥,也是分为多层,檐角高高翘起,包含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东门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
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
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
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城墙厚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3下面研究一下建筑结构:屋顶及脊饰脊吻、牌头、墀头、下缄抬梁:吊脚楼建筑主体采用穿斗木构解构:当地穿斗结构的特点是:抗风性能好,所用木料皆取自当地,材料易得。
直径较小。
不多用梁,而用柱来承托檩椽;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定全有赖于柱间穿过的枋木。
风格鲜明的吊脚楼建筑营造了一个怀旧的氛围,人们在其间游走,一边用充分的时间幻想着过去的种种,一边体味古镇的商业氛围。
在凤凰我看到了许多商业街道,它们贯穿了古镇的新老城区,可以说是商业无处不在。
沱江河上的游船,沿城墙脚下的小摊,街道两旁琳琅的饰品商铺和或喧闹或安静的酒吧数不胜数……商业步行街道,最宽处5米,作为小型集散广场,供游人休息,观江景;窄处3米,小巷弄宽1.5米-3米不等。
是很有利的商业购物环境。
但是,商业化过度,对环境必然造成很大的压力,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
城中的排水改造,截污坝的建造,人工打捞,等措施的实行对破坏程度有一定的缓解,但是,原味的古城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市场经济下催生了新的凤凰城。
游客居住、生活和交通上带来的压力促进了新城的发展,对老城的游客进行分流,提供在老城得不到的服务。
新城的建筑都是刚劲混凝土的框架,造型上追求吊脚楼的外观,看着虽不觉得生厌。
但是总归觉着呆板,没有吊脚楼那样被时间雕刻过那样清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老城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于是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达到经济效应。
在凤凰,大大小小的酒吧沿街排开,一面临水,一面朝街,古老的吊脚楼和新生的酒吧,配合的虽还算协调,但是仍然会觉得少了些古朴的味道,使得看上去安静的小城变得很喧闹。
在这里有建筑上功能和形式的矛盾,亦有发展和保护的矛盾。
商业浪潮下,古城的发展,也许更应该注重原汁建筑风味的保留,而不是一味迎合游客的口味。
因为凤凰的特色建筑——吊脚楼,孕育了宁静的凤凰古城,也成就了现在旅游城市,不要因为旅游而毁掉这份宁静。
二、芙蓉镇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
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
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
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
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
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
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古镇石板街远远望去,总感觉芙蓉镇五里青石板街就像一本线装古籍的书脊,书页被上苍之手打开,静谧而又稳重地摊在酉水河边,那书页上凌空的吊脚楼和发生在楼里楼外的悲欢离合便随岁月而动,演绎出许多铿锵温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三.张家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与一脉相连的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三大自然保护区组成武陵源,是张家界的核心景区。
武陵源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武陵山脉则横亘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
唐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以物外起田园。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此地时将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风景区命名为“武陵源”。
1988年成立大庸(现更名张家界)地级市时,特设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方圆369平方公里。
1.、黄石寨六奇阁六奇阁位于张家界森林公园黄石寨。
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山奇、水奇、云奇、石奇.树奇以及珍禽异兽之奇”而得名。
阁分3层,黄瓦盖顶,飞檐翘角,画梁彩栋,回廊石栏。
登阁凭眺,满目佳景。
阁柱楹联日:“翠鬟烟笼,绿树云封.昔日曾遮半个面:丽质天生,画图省识,今朝始醉四方人。
”又一联云“名动全球,到此实堪三击掌:势拔五岳,归来不用再看山。
”阁内设有土家风情歌舞楼.竟日丝竹弦管,清音绕梁。
天子山奇峰异象江山总结:湘西之行,我认识了干阑建筑的结构之美,感受了吊脚楼与山水相依的风情,更深刻的体会了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作的优秀建筑成果。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认为,这种民居是最亲近生活的,为了使生活更舒适而创造的。
看看那象征家族中心的火塘里祖辈留下的火种,随着建筑和人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从不熄灭;苗民留下了他们的吊脚楼以前是为了居住延续家族,而今却能为更多人所用,延续了建筑的生命,也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场所。
所以从根本上讲,建筑就是生活,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又在缔造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