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件仿真与工艺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书实验一:二极管器件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极管基本结构原理,二极管电流电压特性;2、掌握Silvaco TCAD器件仿真器仿真设计流程及器件仿真器Atlas语法规则;3、分析二极管结构参数变化对主要电学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二极管的结构及其原理PN结,是指一块半导体单晶,其中一部分是P型区,其余部分是N型区,如图1所示。
P型区和N型区的交界面称为冶金结面(简称结面)。
由PN结构成的二极管是最基本的半导体器件。
无论半导体分立器件还是半导体集成电路,都是以PN结为基本单元构成的。
例如NPN(或PNP)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是在两层N型区(或P型区)中夹一薄层P型区(或N型区),构成两个背靠背(或面对面)的PN结。
图1 PN结的结构图PN结导通并产生电流,根据其的形成原理,必须抵消掉空间电荷区内部的电场阻力。
我们通过P区接外加电源的正极,N区接负极的方法,给它加一个反方向的更大的电场,这样就可以抵消其内部自建电场,使载流子可以继续运动,形成线性的正向电流。
外加的反向电压导致内建电场的阻力更大,使得PN结仅有极微弱的反向电流,不能导通。
其是由于少数载流子的漂移运动形成,因少子数量有限,电流饱和。
这时反向电压增大至某一数值时,PN结将因少子的数量和能量都增大,会碰撞破坏内部的共价键,使原来被束缚的电子和空穴被释放出来,不断增大电流,最终被击穿(变为导体)损坏,反向电流急剧增大。
2. 二极管的I~V特性当对PN结外加电压时,会有电流流过。
电流与外加电压的关系不遵从欧姆定律。
外加正向电压(P区接正、N区接负)时,如果电压达到正向导通电压V f的数值,则会有明显的电流流过,而且当电压再稍增大时,电流就会猛增;外加反向电压时,电流很小,而且当反向电压超过一定数值后,电流几乎不随外加电压而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PN结在外加正向电压时流过的电流很大,外加反向电压时流过的电流很小,这说明它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导电。
PN结的这种特性叫做单向导电性,或整流特性。
流过PN结的电流与外加电压的关系,叫做PN结的电压-电流特性,或伏安特性。
图2即硅PN结的伏安特性,它类似一个非线性电阻,在正、反电压下的特征不对称。
3.二极管击穿特性在一般的反向电压下,PN结的反向电流很小。
但当反向电压增大到某一值V B时,反向电流会突然变大,如图3所示。
这种现象叫做PN结的反向击穿,V B称为击穿电压。
图3 PN结的击穿现象4.Atlas器件仿真流程Atlas器件仿真可以仿真具有一定物理结构、材料属性及掺杂浓度信息的半导体器件在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偏压、电流等条件)下的电学、光学、热力学特性(包括载流子分布、电场分布、电势分布、能带分布、电流密度分布、电流与电压关系等)。
Atlas器件仿真流程如图4所示:图4 Atlas器件仿真流程图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设计目标参数:尺寸:P型衬底(1um×15um);结构:P区(1um×10um ,5e17)、N区(1um×5um,1e20)。
2.根据设计目标画出器件结构图;3.学习Atlas器件仿真语法规则,并设计器件;(1)仿真器调用命令语句go。
调用atlas器件仿真器需要用到go语句:go atlas(2) 设置网格(mesh),建立了一个含有网格信息的1微米×15微米大小的区域。
meshx.m l=0.0 spac=1.0x.m l=1.0 spac=1.0y.m l=0 spac=1.0y.m l=5.0 spac=0.005y.m l=15 spac=2(3)区域定义语句(region),定义材料的位置。
region num=1 silicon(4) 电极定义语句(electrode),定义PN接的接触电极。
electrode top name=cathodeelectrode bottom name=anode(5)掺杂定义语句(Doping),是用来定义器件结构中的掺杂分布。
doping uniform conc=5e17 p.typedoping uniform n.type conc=1.e20 x.l=0. x.r=1 y.t=0.0 y.b=5.0(6)输出结构结果保存语句(save)。
save outf=diodeex02_0.str(7) 输出文件绘制语句(tonyplot)。
tonyplot diodeex02_0.str4.根据Atlas器件仿真语法规则获取器件特性(1)模型选择语句(models,impact)。
models srh conmob bgn auger fldmobimpact crowell(2)命令执行语句(solve),solve是命令atlas在一个或多个偏压点(bias point)进行求解的语句。
solve init(3)数值方法选择语句(method),用来设置求解方程或参数的数值方法。
method newton trap maxtrap=10 climit=1e-4(4)运行数据结果保存语句(log),输出结构结果保存语句log是用来将程序运行后所计算的所有结果数据保存到一个以log为扩展名结尾的文件中的一个语句。
从solve语句中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都会保存在其中。
log outf=diodeex02.log(5)solve 语句,以一定的方式给PN结外加偏压。
solve vcathode=0.25 vstep=0.25 vfinal=10 name=cathode(6)输出文件绘制语句(tonyplot)。
tonyplot diodeex02.log(7)参数提取语句(extract),根据log文件获得器件电学参数。
extract name="bv" x.val from curve(v."cathode",abs(i."cathode")) wherey.val=1e-10extract name="leakage" y.val from curve(v."cathode",abs(i."cathode")) where x.val=-0.55.改变器件结构参数(PN结各区掺杂浓度﹑PN结各区杂质分布﹑PN结各区杂质类型等),分析结构参数变化对器件结构及电学参数(正向导通电压﹑反向饱和电流﹑击穿电压等)影响。
四、实验报告1.画出器件结构图;2.自己设计表格完成改变衬底掺杂浓度﹑衬底杂质类型对器件结构及电学特性影响,要有详细的对比分析报告;3.自己设计表格完成改变N区掺杂浓度﹑杂质类型及杂质分布对器件结构及电学特性影响,要有详细的对比分析报告;4.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设计其他性能二极管。
五、预习与思考1.预习二极管的结构原理,伏安特性,击穿特性等基本知识。
2.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是否一致,有哪些效应可以解释上述原因。
六、实验仪器计算机,Silvaco TCAD软件实验二:三极管器件仿真一、 实验目的1、 掌握BJT 基本结构原理,BJT 输出特性、输入特性;2、 掌握Silvaco TCAD 器件仿真器仿真设计流程及器件仿真器Atlas 语法规则;3、 分析BJT 结构参数变化对器件主要电学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1.BJT 的结构及其原理双极型晶体管是由两个方向相反的PN 结构成的三端器件,主要有两种基本结构:PNP 型晶体管和NPN 型晶体管。
NPN 型晶体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中,位于中间的P 区为基区,基区很薄,掺杂浓度很低;位于上层的N 区是发射区,结面积小,掺杂浓度很高;位于下层的N 区是集电区,结面积大;虽然发射区和集电区是同种类型的半导体,但是两个区的掺杂浓度明显不同,发射区的掺杂浓度远高于集电区,而集电区的面积则远大于发射区。
图1 BJT 的结构图PNP 型晶体管的结构与NPN 型相似。
其中间层为N 区,上下两层分别为集电区和发射区;三个区的引出线依次是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
晶体管不是两个PN 结的简单结合,而是两个PN 结共用一个极薄的P 区(指NPN 型晶体管)或N 区(指PNP 型晶体管)作为基区,通过基区把两个PN 结有机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彼此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晶体管具有完全不同于两个单独PN 结的特性。
2. BJT 的输出特性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描述是基极电流B I 为一常量时,集电极电流C i 与管压降CE u 之间的函数关系,即BE CE C B CEO ()exp 1q V V I I I kT β⎡-⎤⎛⎫=-- ⎪⎢⎥⎝⎭⎣⎦ (1)输出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工作区域,如图2所示:图2 BJT 的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在饱和区内,发射结和集电结均处于正向偏置。
C i 主要随CE u 增大而增大,对B i 的影响不明显,即当BE u 增大时,B i 随之增大,但C i 增大不大。
在饱和区,C i 和B i 之间不再满足电流传输方程,即不能用放大区中的β来描述C i 和B i 的关系,三极管失去放大作用。
在放大区内,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各输出特性曲线近似为水平的直线,表示当B i 一定时,C i 的值基本上不随CE u 而变化。
此时表现出B i 对C i 的控制作用,C B I I β=。
三极管在放大电路中主要工作在这个区域中。
一般将0b I ≤的区域称为截止区,由图可知,C I 也近似为零。
在截止区,三极管的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反向偏置状态。
3. BJT 的输入特性当晶体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 CE 为某一固定值时,基极电压V BE 与基极电流I B 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双极型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即:()CE B BE u i f u ==常数(2)如果将V CE 固定在不同电压值条件下然后在调节U BE 的同时测量不同I B 值对应的U BE 值,便可绘出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图3 BJT 的输入特性曲线当U ce=0V 时,发射极与集电极短路,发射结与集电结均正偏,实际上是两个二极管并联的正向特性曲线。
当1CE U V >,0cb ce be U U U =->时,集电结已进入反偏状态,开始收集载流子,且基区复合减少,特性曲线将向右稍微移动一些,I C /I B增大。
但U ce再增加时,曲线右移很不明显。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设计目标参数:尺寸:N型衬底(2um×1um);结构:集电区(2um×1um ,gauss分布,峰值1e18,峰值在1um处);基区(集电结结深0.15um,gauss分布,峰值浓度1e18,峰值在0.05um 处);发射区(发射结结深0.05 um,gauss分布,峰值浓度5e19,峰值在0um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