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行业SPC案例
权责分明 安全可靠
检验产品及其相关控制特性
由于企业现有的产品类型是依据生产及客户的不同来定的,料号太多太杂, 对质量管理不太适合,SPC推行小组决定选出几个有代表性,并且在质量方面常 出问题的几个产品来用于SPC质量检验及分析,如果时机成熟再进一步扩大产品 分析面。现选择其中一个产品为例,讲解参数设置的步骤。
品质管理所遇困境
Q:如何掌握产品进度? A:从进料、生产直至产品完成,对全过程 品质进行跟踪管理,实时掌控过程信息 Q:如何进行现场质量监控? A:实时观测现场数据变化,自动 监测过程异常,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Q:如何提升产品品质? A:准确反映产品生产状态及品质 状况,为分析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Q:如何降低产品成本? A:规范操作及检验流程,减 少人为失误,降低直接/间接 品质成本
项目启动 理论培训 应用规划 上线辅导 正式运行 项目验收
主要活动: • 成立SPC项目 组 • 召开项目开始 会议 • 介绍SPC的实 施过程与要求
主要活动: • 各阶层SPC理 论培训 • 加强对SPC的 理论认识 • 规范SPC系统 应用意识 • 评估应用过程 中的注意事项
主要活动: • 制定SPC应用 规划 • 确定数据采集 方案 • 系统安装调试 • 系统操作培训 • SPC系统应用 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 多种仪器轻松对接,量测数据自动采集
直接与多种测量仪器连接,自行定义仪器数据接口,如膜厚仪、3D AOI
等设备,直接连接系统。
数据无需人工输入 准确、稳定、快捷~
全面质量管理 实时监控无处不在,领导也能方便看
使用多种监控平台,如计量值单品质监控、多品质监控、计数值监控、机 台监控、多窗口滚动监控等,方便企业领导及部门主管及时掌握生产品质状况, 系统自动进行异常侦测,具备自动报警功能,并以各种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如 E-mail、异常报告、声光报警、手机短信等。
产品基本资料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检验规范 006A-11 沉铜线 沉铜线控制规范. 产品类别 判读类型 使用状态 PTH 计量值图形判读规则 正常使用 检验类型 控制图型 拒收比率 全检 X-Rm
以下为产品基本资料设定界面:
确定关键量测特性
编号 01 02 03 „ 控制特性 膨松剂 NaOH KMnO4 … 公差 20% ± 2% 槽别 膨松 膨松 除胶 „ 样本/频率 1/1班 1/1班 1/1班 „ 控制图形 单值-移动极差(X-Rm) 单值-移动极差(X-Rm) 单值-移动极差(X-Rm) „ 目标水准 CPK≥1.33 CPK≥1.33 CPK≥1.33 „
职务
品质经理
职能范围
协调相关部门工作,查核SPC推行成效,指导SPC推 行方向。 处理解决SPC使用上出现在问题,制定控制计划流程, 对使用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 途径。 灵活掌握各类分析图形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及时 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关的原因,对问题进行分 析判断,确定解决的措施。 制定合理的工程规格,提供准确的检验方法,配合 各生产部门及品质人员分析解决问题。 实时监控本部门的品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 对措施。 把握进料检验过程中的品质状况 对出厂的产品质量心中有数 依采样频率将收集的数据准确输入SPC系统 根据作业指导书进行产品检验,保证收集数据的真 实性,及时通过图形确认数据是否有异常
公司副总带头,委任品质部经理为SPC推行小组组长,并成立跨部门推行小 组,如下表所示:
部 门 品质部 品质部 品质部 职 务 经理 主管 QE 推行小组角色 组长 副组长 小组成员 职 责 管理SPC推行小组,统筹控制SPC推行进度 负责SPC技求培训,处理推行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 负责产品规格的制定与控制,工艺的改进
Q:如何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A:将客户、生产过程及厂商信息 进行整合,全面追踪问题发生原因, 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客户调查
品冠科技于 2010年6月对 XXXX公司 进行了深入的电话沟通及实 地访问,总结目前管理层急于改善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制造过程不能全面实现实时有效监控,预防过程变异,导致
主要活动: • 系统初始化 • 基本资料规划 • 日常数据采集 • 监控预警测试 • 数据分析、能 力评估 • 系统试运行
主要活动: • 各阶层系统正 式运行 • 应用心得建议 • 系统数据库备 份、维护
主要活动: • 应用标准的建 立 • 项目结束考核 • 系统完善更新 • 客户应用反馈 • 确保运行顺畅
SPC应用方法
多品质监控台、多品质通用图、品质改善行动 系统资料维护、检验数据输入是否正确、所有图 形分析、质量改善行动是否合理等 控制图判读及图形分析,异常处理图表、对异常 状况做出评价,主导质量改善计划,辅助工具 FMEA、MSA、DOE等 基础资料参数维护,过程能力分析,协助完成异常 处理及不受控行动计划 单品质监控台、计数值监控台、图形分析、异常 图表等 柏拉图、品质分析图等 过程能力分析、柏拉图、品质分析图等 数据输入方式、控制图等 抽样方案、数据输入方式、控制图等
进一步稳定了品质,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系统的上线运作,增进了品质体系的无纸化进程。据统计每天节
约纸张100张以上。
解放了品质高层忙于“品质救火”的现状,有更多时间参与企业 改善与发展的相关事项当中。
系统各模块运作流程
品冠SPC系统实施流程
项目启动至验收,在不影响客户生产的情况下,正常实施时间为1~1.5个月
品冠SPC-统计制程控制系统(实施案例)
XX集团PCB事业部
XXX科技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国内制造技术难 度最高、成立最早的电路板公司,公司规模不断扩 大,生产能力快速上升,连续5年成为中国电子元件 百强企业 。 公司目前总投资是6100万美元,占地面积为7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公司现有员工1200人左 右,年生产能力为50万平方米,年产量为1.2亿块电 路板,年销售额为5亿元人民币。是一家以生产高精 度、高密度多层电路板为主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产品 主要用于通讯产品、电子设备、航空航天设备、工业 仪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计算机等领域,产品远销 欧美市场。 所遇困境: 市场部拿回了大量的订单,但是生产部的生产能力却远 远满足不了要求; 品质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质量问题,返工 返修等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还无法满足交货期,多次 被客户投诉; 李老板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整天忙于救火,然而却不见多 大效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不到问题 的主要原因和有效的解决对策。
项目推行
公司希望通过SPC的推行,全体动员,在不太长的时间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满足客户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SPC系统掌控全厂的质量状况,可对某一工序、某类客户、任何时段的产品质量状况 进行分析 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异常预防体系,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以向6σ 方向迈进; 建立对SPC的正确观念,使各部门在质量方面的能够及时沟通改善。
现状 项目组 管理
问题
管理层
工程师
管理
分析
基本 资料
数据 分析
管理层
工程师
应用 标准
考核
全员训练 目标 操作员 评估
系统规划 采集 方案 制度
系统上线 数据 采集 实时 监控
正式运行 操作员 维护
验收报告 系统 完善 客户 反馈
售后服务保障
注:具体事项详见《软件销售合约》
30g/L ± 5g/L .
50g/L ± 10g/L . „ .
以下为产品基本资料设定界面:
运作流程规划
相关人员职责划分
SPC推行人员决定把SPC系统作为一质量控制管理平台,通过此平台来协助各部门、各人员 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上下协调一致,各司其职,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下相关人员SPC职能 划分表:
全面质量管理 量体裁衣选图表, 妖魔异常无处逃
用户可以从上百种分析图表及几十项品质指标中选出最有效的分析方法。
多数据、多图表、多角度的全方位分析,从不同层面查找问题,准确无误的发 现生产过程存在的隐患,让品质人员拥有“火眼金睛”,让“妖魔” (异常) 无处可逃。
全面质量管理 品质改善易决策
根据系统独有的计量不良分析、多特性Cpk分析、多特性分析图等多角度快速得
技术部
生产部 PQC部 OQC部
主管
主管 主管 主管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负责产品及生产工艺的改进
负责把关SPC在生产过程的推行 负责把关SPC在过程参数控制的推行 负责把关SPC在产品出货检验的推行
品质资料电脑化
推行小组整理相关品质资料,如:管控线别、管控特性、槽别、站点、机台等。 将相关品质周边资料标准化,电脑化。
推行专员
品质工程师
工程部主管 生产部主管 采购人员 销售主管 生产文员 QC人员
持续改善规划
为了不使此次SPC系统推行昙花一现,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建立一套 安全、持续、不断改善的SPC系统,让企业人员都参与进来,产品质量不 断提升,产品质量也有了保证,对企业的利益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为 了更好的标准化运作SPC,现将系统中用到质量改善的参数进行统一规范。
1、针对不同的产品特性或检验方式,采用的控制图的判定规则会 有不同。 2、确定异常处理程序针对检验项目及产品特性的特点,小组将异 常原因及采用的解决措施统一起来。 3、建立标准化作业规范经过前面的准备工作,SPC推行小组基本完 成了系统的整体规划,但还需要各部门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 作业指导书,交推行小组进行评审并定稿,最后交总经理批准生效。
出结论,针对异常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改善行动,制定异常报告、不受控应对计 划(OCAP)、8D-CAR等,实现持续改善,达到六西格玛管理。
SPC与ERP系统对接防呆
效果验证
数据收集及分析端,提高了60%的效率,极大的降低了人力成本 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