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是经济模型的一种,目前在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构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和发展。
与投入产出模型一样,CGE模型同样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方程的形式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投入产出技术通过同质性和比例性假定将一般均衡方程体系进行了简化,CGE 模型通过联立方程组的方式来刻画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着重考察一个经济系统中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如何通过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以达到均衡状态。
CGE模型的发展与经济政策分析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宏观经济模型的发展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1960年挪威经济学家Leif Johansen 博士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GE模型——挪威多部门增长模型(Multi-sectoral Growth, MSG)。
这是第一个实用的CGE模型,也是CGE模型的雏形,之后随着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的流行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限制,CGE模型的发展停滞不前。
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能源危机使得依靠数据说话的计量经济模型失去其解释功能,也使得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商品和要素价格变化影响的分析更加重视,CGE模型又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CGE模型在其理论深度、模型结构、建模技术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由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CGE模型,并广泛应用于贸易、能源与环境、收入分配等研究领域。
第一节C GE模型的数据基础CGE模型的实现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致性的数据基础和建模方法。
一致性的数据基础主要是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
SAM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扩充,考虑了投入产出表未能反映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收入和支出流动,比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相关情况。
因此,SAM为政策分析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基础。
一、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下面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出发,解释SAM的构建过程。
为方便说明,假设只有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简化的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如表16.1所示:表16.1 简化的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单位:亿元人民币注:1. 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 限于篇幅,表中将所有非农部门合并为“非农业”部门,因此投入产出表中只有“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3. 把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其他”项并入“最终需求”中的“投资”中。
在上表中,如实线箭头所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总投入和总产出相等。
如虚线箭头所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中,劳动要素收入为110047亿元(27182+82865),固定资产折旧为27256亿元(1430+35826),营业盈余为80222亿元,生产税净额为38519亿元(48+38471),收入法GDP总计为266044亿元;支出法统计中,消费支出131744亿元(11156+85397+342+34849),投资支出为112780亿元(4713+108067),出口95541亿元(666+94875),进口74021亿元(2328+71693),净出口21520亿元,支出法GDP总计为266044亿元,与收入法GDP统计一致。
但在此投入产出表中,最初投入(要素收入的初次分配)与最终需求之间的关系,即虚线所示部分,没有能够被清楚地反映出来。
在投入产出表中,我们已经知道最初投入总额(收入法GDP)等于最终需求总额(支出法GDP),但不知道最初投入是在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之间如何分配转移,最终形成最终需求的。
为反映再分配过程,我们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扩展,得到社会核算矩阵。
具体见表16.2。
表16.2 简化的2007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单位:亿元人民币注:本表数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2007年社会核算矩阵》合并而成。
SAM和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只是将各行为主体(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做了一个详细的配置关系,即表16.1中的虚线部分被清楚地反映出来。
我们用表16.2来详细解释SAM矩阵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首先,表中各项支出总计与各项收入总计相等,这与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与总产出(表16.1的实线箭头所示)相等是一致的。
其次,“生产活动”和“商品”这两项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投入产出表。
“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商品”的相关数据,就是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矩阵,“生产活动”使用的“劳动”、“资本”,以及政府收取的生产税,也与投入产出表中的“最初投入”矩阵相同。
“生产活动”的“支出合计”与投入产出表中的纵向合计,也就是总投入相同。
“商品”项目包含国内产品和进口品。
“生产活动”所生产的“商品”为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国内产出,即各部门“生产活动”总和。
“国外”所生产的“商品”即为各部门的进口品(以到岸价格统计),加上关税和消费税即为投入产出表中的各部门进口。
国内品和进口品之和为“商品”的总供给。
从“支出”方向看,“商品”用于“生产活动”的数额与投入产出表中间需求矩阵一致,“居民”、“政府”、“投资”和“出口”与投入产出表中的最终需求各项一致。
社会核算矩阵除了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外,还包括反映价值在各项目之间转移的各项数据。
其中,“居民”的“劳动”收入(110047)即为“劳动报酬”总和(“劳动”收入合计数),“企业”的“资本”收入(117478)即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总和(27256+80222),即“资本”收入合计。
从“居民”行向来看,“居民”从“劳动”获得的收入110047亿元,“居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分红等)39192亿元,“居民”从“政府”获得转移支付4802亿元,“居民”从“国外”获得转移支付318亿元,合计起来即为本年度“居民”总收入154360亿元。
“政府”项目行向来看,除了对“生产活动”征收生产税和对“国外”进口品征收关税、消费税之外,还有对“居民”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等和对“企业”征收的各种直接税总和,合计得到“政府”项目总收入63769亿元。
“投资”项目行向为“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的收支余额(即储蓄额),比如“居民”的“投资”(54621亿元)等于“居民”收入(154360)减去“居民”支出(11156+85397+3186),“企业”、“政府”和“国外”也一样。
“国外”行向来看,除了进口之外,还有本国对“国外”的对外援助支出和对外债务付息等转移支付。
可见,社会核算矩阵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内对投入产出表进行的扩展。
社会核算矩阵的主要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基本涵盖了整个经济系统,详细反映了经济中各种商品的生产、使用以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的情况,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全面的数据视角。
二、社会核算矩阵各元素的含义与数据来源基于表16.2的分析,下面介绍社会核算矩阵中各单元格数据的经济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具体见表16.3表16.3 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表中各项数据含义与来源如下:1.商品和生产活动账户该帐户包括国内产出、中间投入、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和存货变动和出口等六项,分别简述如下:国内产出(生产活动,商品):国内各部门商品的产出;中间投入(商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中对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消耗(包括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居民消费(商品,居民):最终需求中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消费(商品,政府):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固定投资形成(商品,投资):各部门固定投资形成总额;存货投资变动(商品,投资):各部门投资变动额;出口(商品,国外):商品和服务总出口。
商品和生产活动账户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
2.要素账户包括从业人员报酬(劳动,生产活动)、营业盈余和折旧(投资, 生产活动),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
3.机构账户包括以下几项:国内居民获得的劳动报酬(居民,劳动):等于总的劳动报酬减去支付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动报酬。
数据来源:中国投入产出表;企业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居民,企业):居民账户的余项;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居民,政府):政府对居民总转移支付, 例如养老金,公共保障支出等。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居民,国外):国外对国内居民的转移支付(如馈赠等)。
数据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企业获得的资本收入(企业,资本):资本报酬(营业盈余+折旧);间接税收(政府, 生产活动):对生产活动征收的所有间接税,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等。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进口税收(政府, 商品):所有进口税收,包括进口商品增值税和关税。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个人收入所得税(政府, 居民):对居民所征收的所得税。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企业所得税(政府, 企业):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政府赤字(政府, 国外):政府总赤字。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进口(国外, 商品):商品和服务总进口,数据来源同于出口;政府对国外的净支付(国外, 政府):包括对国外的援助和国外贷款利息支出。
数据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
4.投资居民储蓄(投资, 居民):居民总储蓄变动。
数据来源:资金流量表;企业储蓄(投资, 企业):企业账户的平衡项;政府储蓄(投资, 政府):政府账户的平衡项;国外储蓄(投资, 国外):国外账户的平衡项;存货变动(投资, 存货):存货变动额。
数据来源:中国投入产出表。
三、社会核算矩阵的平衡社会核算矩阵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等。
把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社会核算矩阵中,通常会引起矩阵的行列不平衡,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数据一致性的要求。
由于社会核算矩阵是稀疏矩阵,达不到标准统计方法所要求的足够自由度,因此这种调整多数情况下是不具统计意义的,只是对观测值误差的估计与调整。
社会核算矩阵的调整从广义上来说是“约束矩阵问题”(Constrained Matrix Problem),即在给定信息下,计算出最可能好的未知矩阵,要求该矩阵要么是与已知矩阵的“偏离”(Distance)最小,要么是另外一个已知矩阵的函数形式(Nagurney ,1992)。
调整社会核算矩阵最简单、最传统的方法是RAS 法。
RAS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参见本书第六章。
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中,由于中间投入矩阵的强收敛性,RAS方法能得到较好的利用。
但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形式的限制以及在一些应用上的非收敛性使RAS法在社会核算矩阵平衡问题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Nagurne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