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我们要树立人生目标,并努力奋斗实现它,这样人生才有价值,才能为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树立人生目标首先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然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出于各种联系中,但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可以称得上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最主要的性质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承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所以我们树立目标是必须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形势规律的基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但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可以天马行空的全凭想象,那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实现各自中国梦的机会。
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梦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
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
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
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
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
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仅能为“国家梦”作出贡献,并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2、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3、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4、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包含了唯物主义。
所以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