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进修校吴国际教学艺术是一个常常赋予新的含义的命题,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其有不同的见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教学模式不是僵化的,是具个性的、生成的,而生成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境界。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行为方式、教材运用、评价方法等特点表明,课堂教学呼唤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离不开教学艺术。

为了帮助大家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把握这种艺术境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一些探讨。

教师在课堂上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造成一种惰性,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一)关注学生是上好新课程的基础每次上完课,教师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专家发现,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

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老师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

这时,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呀,我驾驭不了啦,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

如果老师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忙于深人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紧张感也将不复存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

专家提出,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

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课堂中一再被专家提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还没有习惯于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

例如:科学课中,老师给出一定量的盐,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他们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里加盐,有的是把盐倒进去,然后再往里面一点一点地加水。

虽然看起来只有很细微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

因为前一种方法极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

老师却没有观察和注意到,并进行挖掘,作为科学课的关键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当普遍。

与此相反,另一位老师却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行为案例。

她在上小学数学《测量》一课时,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

老师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

“你们是怎么量的?”老师问。

学生纷纷站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

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

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

”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由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

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反思一下,这些问题都与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有关。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细节的问题上,仍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

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建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教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二)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课改中的焦点和轴点。

毫无疑问,参与课改的教师中,很有一批是对这三维整合有疑问的。

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老师仍然感到时间不够用,要想在后两面三刀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给学生讲清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装的价值观,教师也可能要单独化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专家认为,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实际上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三个孤立的板块,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是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而且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化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并自觉化。

下面我们看一则如何整合三维目标的例子。

曾经有一位老师尝试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他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尝试让学生通过测量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通过让各组测量后分别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

报出的数据差别较大,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是有误差的,而减少误差,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认真仔细测量。

二要教育学生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有耐心多次测量,再取平均值。

我们可以体验到,这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学生体验了全部的过程。

由此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交融在一起的。

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

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是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与学生的认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放在一个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

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许三者之间度的把握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一定要去尝试,去探索。

专家相信,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

对于整个实验区,专家还有一共同的建议,即: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研活动要特别注重教师个人的思考和体验;课堂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反应,等等。

(三)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一套教材,而且是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让人类社会、自然界等都变成学生知识的来源。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让学生去体验丰富的生活世界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喜欢去尝试,体验。

开放式教学适应了学生这种探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亲自去做许多事情,如果我们再给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就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强化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习做了铺垫,而且认识到世界变化的无穷奥妙,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而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2.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个丰富的土壤里汲取精神食粮,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不拘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地去感知、想象、创造,灵感的火花往往就在自由想象中生成,智慧的种子常常在自由想象中播下。

3.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课堂不是学堂,而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殿堂。

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唱中学、在做中学。

“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知识是人类灵魂与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精心营造一个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获得,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课堂气氛一活跃、思维一多变,就感到课堂气氛乱了,纪律不好了等等顾虑,而盲然不知所措。

其实这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突现的时机,教师不要抑制,而应当促使其张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碰撞中交流、启发、感悟,甚至于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更好!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行。

4.教师之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教师之责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不是他们想学,更不是他们会学,而是在教师设计好,监督下的被动学习。

而而开放式学习是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的,学自己感兴趣的。

而兴趣的培养必须让学生们接触客观世界,使他们感到学习了知识,就能解决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