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昨天、今天、明天——汽车概论课程总结一学期的汽车概论课程已经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中,一位位研究不同领域的老师,从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来为我们梳理了几乎有关汽车的一切内容,从过去到未来、从产品到产业。
这样细致入微的讲解,让身为汽车专业的我真正开始认识了解汽车,一次次课程中,我看到了汽车辉煌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短短几百年间,汽车从发明到走入千家万户,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长达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认为我所学到的知识可简要概括为汽车的昨天、今天、明天:汽车的昨天——交通工具的革新自从人类走出非洲的原始森林之后,并学会利用工具以来,就开始不断寻找更快速、更便捷的交通工具来让自己的足迹遍布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与物品快速的转移,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多年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
从独木舟到马车,从汽车到飞机,再到航天飞船,可以说,交通工具的革新见证了文明的进步,也彰显了人类的智慧。
正如荀子所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人类借助自己的智慧,攀登上了最高的山峰,越过了最辽阔的大洋,又将目光放向了深远的太空……虽然在如今的时代,交通工具已经有了无数种选择,但在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种交通工具莫过于汽车了,从早期的蒸汽机车开始,自从牲畜被精巧的机械结构所取代,人类就开始进入工业文明的崭新时代,汽车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876年奥托发明了第一台四冲程汽油机,188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诞生,1888年本茨汽车进行了第一次长途行驶,1913年,福特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短短几十年间,汽车从发明到大规模生产,从面对无数怀疑和反对,到走进千家万户,奔跑在大街小巷,它真正带来了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革命,汽车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促进了交通工具的飞跃式变革、汽车自发明以来,就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渐取代马车,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并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从有了汽车,人们修建了四通八达的1出自《荀子·劝学》道路来连接遥远的两地,使得距离不再是阻碍沟通的障碍,商用车、工程用车百花齐放,使得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不仅如此,我们也发现,F1引擎的轰鸣声象征着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世界顶尖的技术与材料;奢华高贵的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历史赋予了汽车更多的含义与内涵,汽车已经从交通工具演变成汽车文明与汽车文化,更象征着一种生活、一门艺术、一种传承,而汽车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变革之中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一直发展至今。
汽车的今天——高新技术的载体如今,靠着几代人的发展,数百年技术的积淀,汽车行业已经渐趋成熟,在一辆汽车中,体现了无数的高新技术与先进材料的使用,是无数汽车人智慧的结晶,汽车早已成为先进科技的演兵场,与多学科融合的试验田,不仅在各个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更是使整车的性能达到极致平衡的境界:在汽车设计方面,从古老的马车造型开始,汽车设计师们就开始不断探索更加合适的汽车外形设计,毕竟,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媒介,产品通过这种媒介,将自己的理念、内涵、功能完美表达。
例如,加入自由曲线之后,汽车的造型变得更加圆润流畅,流线型的车身不仅美观,而且还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不仅如此,汽车的造型设计还紧随时代潮流,从60年代的古典硬朗,到70年代的楔形极端扁平风格,再到90年代的新锋锐,汽车造型的变迁,代表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层出不穷的创意,更是工程师不断完善的制作工艺,体现人类极高的技术水准与艺术风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汽车不仅要靠外在美取胜,内在的动力性能也是至关重要,在汽车动力学方面,工程师们采取动力学的方法研究汽车的行驶性能。
他们通过不断的建模,反复的优化,寻找合适的参数使得汽车获得更好的行驶性能,小到轮胎的力学性能,大到整车动力系统的优化,从汽车的制动稳定性,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再到汽车的平顺性,无不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以此保证汽车的驾驶体验。
不仅如此,工程师还要在保证动力性、排放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节能,从而保证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在这其中做到极致平衡。
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之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快速到达目的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乘客的安全,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00余万人因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而丧生,因此,汽车的安全性能显得格外重要。
面对交通事故的多样性,汽车碰撞安全保护必需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真实的事故工况和人体特性给予最为有效的保护,其中就包括主动与被动安全,一方面要在碰撞时提供合理的减速过程,并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发生碰撞,或在碰撞发生之前给予应急保护,以此给予生命最大的安全保障。
另外,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还要保证驾驶的舒适性,车内空间的振动、声音、光照、温度、湿度……都会影响舒适感,而这些问题几乎涉及了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因此NVH控制也是汽车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振动的问题,它不仅与汽车的悬架密切相关,更与人体姿态有关,为了防止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发生共振,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整辆车与路面,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舒适度体验。
与此同时,噪声也成为衡量汽车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产品的品质,决定了一部车在市场上的前景,通过分区控制,ANC系统可以有效的消除噪声,获得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
而今,汽车已经不仅是单一的产品,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庞大的产业链,作为一个由多种材料,多种机构集成的机电一体化的高速运动的复杂产品,汽车是民用工业之中最为复杂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高度密集,是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创新实践的载体,规模效应显著。
面对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无论是品牌的设计、运营、管理,还是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规划、开发、管理,都是一个企业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无数企业在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不断减低成本,提高利润,带动并辐射其它行业,扩大对市场的占有率。
自诞生以来,汽车就与历次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早已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性产业,这也正是汽车行业的魅力所在。
汽车的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自汽车发明数百年来,人类又发明了数不胜数的交通工具:火车、飞机、航天飞船……然而,汽车却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以其方便快捷的性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拥有不断上升的保有量,虽然面临更加严苛的环保压力,但是这样的制约因素反而推动了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而今,又是一个技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彻底改变汽车,改变这个行业,进而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汽车不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会在时光的涤洗中焕发更为耀眼的光芒。
未来的汽车将更加智能,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载体,汽车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带给古老的行业崭新的未来。
依靠车内的智能终端、车间的通信网络、云端的信息平台,车联网将走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且彻底改变我们对汽车的理解以及使用方式。
靠着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对车辆精确的定位,以及对车内外信息的综合,智能驾驶将不再是梦想,那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靠着先进的技术体系,司机便可以解放双手,同时保证行驶的安全舒适,随着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各大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智能汽车。
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控制技术把车辆、道路、使用者紧密结合,以此解决交通事故、拥堵、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的问题,这就是拥有智能化特性的现代交通系统。
未来的汽车将更加环保,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的代价,当漫天的雾霾遮挡彼此的双眼,当上涨的海平面淹没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们不由思考,我们该怎样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这也正是汽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节能减排,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乘用车油耗法规与汽车排放法规不断加严,虽然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了能量不可能有100%的利用效率,但人类仍然不断挑战技术的极限,追求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延长能源的使用寿命。
二、新能源的开发,地球上的石油资源终归有限,为了保证汽车的发展,就必须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种种新能源方兴未艾,为汽车注入新的生机。
三、有害物的排放与控制,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对环境有害的废物,可能会造成雾霾,光化学烟雾等灾难,通过选用高效的催化剂和过滤装置可以有效避免,还我们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未来的汽车行业将更加庞大,随着互联网入住汽车行业,在技术变革中,汽车产品将在智能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功能,冰冷的钢铁将拥有人性化的温度,以至于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同时,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下,新思想的加入,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与转型。
作为最早的交叉学科,汽车产业的变迁史就体现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史,不断吸纳最为先进的技术。
而在不远的未来,面对节能减排的要求,面对新能源的加入,面对智能网联的协同作用,汽车产业也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时期,面对新的科技、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汽车将再次成为产业的核心,辐射其他行业,变成一个更为庞大的体系。
汽车行业永远不会过时,它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将汽车的文化与汽车文明代代相传。
学完这一学期的课程,我学习到了汽车的过去、历史、以及未来,汽车不仅有辉煌的历史,美好的现实,更有光明的未来。
选择这样一个行业,意味着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汽车包含了工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它时刻在技术变革之中成长,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展壮大。
一辆汽车所代表的是无数人心血的结晶,也是各行各业的通力协助,它不是单一的产品,它是一个产业,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汽车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未来它将再一次改变这个世界,而且这一天离我们并不遥远。
很快,我也将会走出校门,步入这个波澜壮阔的行业,为祖国的汽车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个庞大的产业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