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有哪些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文章无论长短都有一定的结构,理清了文章结构,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一、分析题目,理解题意第一,分析题目所属的文体类型,审清题目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等。
第二,认真阅读习作要求,弄清题目意思,区分题目内容。
如:记人(记什么人)、叙事(叙什么事)、写景状物(写什么景状什么物)等。
第三,抓住题目重点,找出题目关键词。
通常称为“题眼”。
它是文章的核心,抓住了题眼,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核心是“感动”。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是“题眼”。
第四,概定内容范围。
如《一夜的工作》时间限定在一个晚上;《校园一角》不能写校园以外的其他地方;《一件感人的事》就只能写一件事,写几件事就离题了。
二、理清结构,合理布局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文章无论长短都有一定的结构,理清了文章结构,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小学作文常见的文章结构、构段方式有:第一,总―分结构:总述和分述构成,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如小学六年级语文《顶碗少年》:(1)总起:感悟人生经历,有些偶然的事情竟会终生难忘。
(2)分述:通过三次表演展示事情经过。
(3)总结:抒发内心感叹,呼应开头,突出了文章中心。
第二,并列结构:不同事物、情况、方面、问题,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按“腊月初旬、除夕、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九”五个片段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立意选材,确定中心第一,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要正确、健康、集中、鲜明,有积极意义。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内容,在引导学生作文之前要根据文题确定好中心思想。
第二,一篇习作,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
一篇习作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
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
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立意要集中,中心要突出。
第三,立意要新,选材要实,习作主题要有特色。
平时多收集生活中鲜活的故事,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多阅读健康的书籍。
选择突出的、有说服力的事例,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生活中的真实素材。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四、开头新颖,引人入胜习作的开头对理清文章思路、引出下文、凸显文章的中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头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通过对环境、人物的描写,引起下文。
如《穷人》。
(3)直接点名文章的时代背景,以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开头。
如《狼牙山五壮士》。
(4)设置悬念开头。
开头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提而不答,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藏戏》:“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5)借景抒情开头。
文章一开始就把作品中人物的爱憎、情感抒发出来,使读者和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6)提出问题开头。
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兴趣。
(7)以议论开头。
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用富有哲理性、知识性的语言进行议论,引出下文。
(8)以名言、名句开头。
开头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可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五、详写中间过程,深化文章主题理清中间部分思路,分段进行详写,力争一段一个内容。
注重环境、人物外貌、情感、心理活动描写,运用承上启下的语句,注重段与段之间的衔接:(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2)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中间部分。
(3)按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来写。
(4)按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来写。
(5)按排比句式构段成篇。
(6)运用对话形式进行描写。
六、精彩结尾,总结全文一篇文章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
结尾切忌空喊口号、说空话。
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不少好的结尾方法值得借鉴。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结尾方法:(1)首尾呼应结尾:结尾时对开头内容作必要的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还能强化文章的中心。
(2)交代结尾: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就完成了。
如《找骆驼》就是这种结尾方法。
(3)概括全文、点明中心结尾: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结尾,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留下悬念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无穷的遐想。
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让读者去想吧。
(5)用省略号结尾:如课文《顶碗少年》中:“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巍巍的激动……”给读者预留想象的空间。
(6)抒发个人情感结尾。
(7)名言警句结尾。
(8)其他形式结尾。
2小学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一)确定中心和对象即要写什么、表现什么观点或抒发什么感情。
以人物写作为例,先确定要写作的对象,如父亲、母亲、老师或小伙伴;接着,确定主题,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观点或抒发怎样的感情。
如写父亲或母亲,要表达的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快速搜索素材即结合主题和对象而搜索所要写的素材。
以“我的母亲”为例,首先,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换言之,通过作文,要让老师或读者能看出所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在这一环节中,可结合母亲的身高、体重、外貌特点,如眼睛、鼻子、脸等进行刻画,但需要注意,在人物形象刻画过程中,不能一一罗列,而要选择一个重点来写。
如母亲的眼睛让人特别难忘,那就可以挑选眼睛作为重点来写。
其次,要快速对所选人物的特点进行搜索和选择。
一是对特点进行搜索,如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母亲的特点肯定很多,那么,在写作前就需要把母亲所具有的特点罗列出来,如温柔、善良、助人为乐、慈祥等;二是要对所搜索的特点进行选择,在众多的特点中,不可能全部特点都写出来,此时要选择其中几个特点来写。
如善良、助人为乐;三是要根据特点而选择事件。
换言之,要写其助人为乐,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其助人为乐。
(三)拟定出提纲即快速根据素材梳理出结构。
以“我的母亲”为例,一是要写出开头部分的构思;二是要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和特点进行细化。
如形象刻画中,包括身高、体重、眼睛、嘴唇;备注好“眼睛”是重点写作部分;三是特点,根据自己的选择而在提纲中列出来,并选择好事件;事件要理出其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是结尾部分的构思。
在引导学生列提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出具体的段落,即开头部分用几个段落来叙述或描写,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几个段落,根据素材而分清段落,这样写作中就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
3小学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框架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作品的内容充实,而且还要“言之有序”,在弄清楚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将文章思路条理化,由此做到文章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这样不但会让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加清晰流畅,更会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做到“表里如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前理清思路,建立写作框架,培养学生们在写作前就能纵观全篇的能力。
《北大荒的秋天》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展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在这堂课的讲解过程中,我让学生们进行逐段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并总结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了解到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先写了北大荒的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接着又描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
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告诉学生们文章框架就是我们的写作的整体思路,有了大框,才更有利于在文章里面添加内容,接着我就让学生们以“冬景”为题,先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然后写出自己的文章纲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了写作框架的重要性,写作提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心中有了文章的“骨架”,下笔才不会不着边际,无话可写。
二、做好段落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起承转合”,所谓“起”、“合”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漂亮的开头和简洁、耐人寻味的结尾相互呼应,不但能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思想,而要使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更加层次清晰,就少不了各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对文章起到“承转”的作用,因此,要想训练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让文章浑然一体。
如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是按作者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浏览的先后顺序来展开描写的,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了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文中每个段落之间都有语句的自然过渡。
在这堂课的讲解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之后便让学生们找出段落之间具有衔接作用的语句,如第三段的结尾:“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
与第四段的开头:“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相衔接;第五段的结尾:“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与第六段的开头:“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相衔接,这样整篇文章贯连的十分紧密,如行云流水一般。
于是我指导学生们在自己写作过程中谋篇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要善于做好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这样我们的文章结构才会更连贯,布局也会更协调。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做好段落间的过渡与照应才能让文章的布局更合理,让文章整体的结构更清晰有序,段落之间衔接亲密,推进有序。
三、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脉络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虽然大致的框架没有什么突出的问题,但是段落里字里行间的层次却容易颠三倒四,表述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让文章的段落脉络清晰,字句间联系紧密,从细节出发指导学生们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烟台的海》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段落中的字句也是层层递进,如第四段这样写到:“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