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1、前言1.1项目背景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2013年,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引起了世界的围观,再次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结构和产业调整的讨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共处。

在这样的历史现状及契机下,鼓励新能源发电和节能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足用好国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迫在眉睫。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建设颍上县鲁口镇一期60MW光伏发电工程。

1.2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项目名称:颍上县焦岗湖光伏发电与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一期60M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单位:颍上聚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1.3建设地点及项目情况简介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4′,东经115°56′~116°38′。

西接阜阳市颍州区和阜南县,东靠凤台县,北为阜阳市颍东区和亳州市利辛县,南邻霍邱县及寿县。

淮河是颍上县南部界河。

本项目位于颍上县焦岗湖农场。

安徽省焦岗湖农场组建于1956年,位于阜阳颍上、六安寿县、淮南凤台三县交界处,地处颍上县鲁口镇境内。

本项目拟建规模为60MW,选址位于安徽省阜阳颍上县鲁口镇焦岗湖滩涂未利用水面。

本工程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焦岗湖的滩涂水面上打桩架设太阳能电池板,本期项目占地面积123.3511公顷,为中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

项目采用250Wp多晶硅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组件240000片,光伏组件采桩基安装在焦岗湖水面上。

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27度倾角0度方位角固定安装。

项目周边均为水面,500m范围内无敏感保护目标存在。

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四周村庄较少,区域周边多为水面、荒地和耕地。

项目区域内无珍稀濒危动植物,无军事设施和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等保护单位。

本项目评价区域属于“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

2、项目区生态现状调查2.1 工程地质根据工程地质初步勘探资料,结合所收集的其他有关地质资料,现将揭露的各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平均厚0.75m,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腐植根毛系、砖瓦片、砂粒等,属中等压缩性土。

②粉土:黄色,可塑,平均厚1.65m,含云母片、虫孔、贝壳等,属中等压缩性土。

③粘土:灰黑色—黑色,可塑,平均厚0.7m,含有机质、虫孔、贝壳等,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

④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平均厚1.82m,含姜石、虫孔、贝壳、铁质氧化物、砂粒,属中等压缩性土。

⑤粉质粘土:黄色,可塑—硬塑,平均厚2.16m,含铁质氧化物、砂粒、贝壳、姜石Φ5 -30mm,含量约10%,属中等压缩性土。

⑥中砂:黄色,中密-密实,平均厚5.2m,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级配良好,含云母片,砂粒向上而下逐渐由细变粗,可按中等压缩性土考虑。

⑦粉质粘土:褐黄色—棕黄色,可塑,层厚4.5m,含灰斑、砂粒、铁锰质氧化物、姜石Φ15 -25mm.属中等压缩性土。

初步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具有腐蚀性。

最大冻土深度0.40m。

2.2气象、气候颍上县属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颍上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北、东北风,春秋季多偏东风,年均风速3.2m/s。

县域年均气温15℃,年际变化14~16.1℃,80%的年份在15℃以上,年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1℃,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1.2℃(196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

年均无霜期221天。

县域内年均降雨量904.6mm左右,雨情不稳定,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沿淮约950mm,西北部约880mm。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年季间差异很大,由于降水不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汗涝灾害。

县域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1.3小时,年日照率为50%。

最多年份2497.6小时,日照率59%;最少年份1806.5小时,日照率为43%。

焦岗湖由于源多流广,湖周围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内,历史上曾有“三十六湖归焦岗”之称。

焦岗湖区最高气温38℃~40℃,最低气温-10℃,全年平均气温15℃,平均水温14℃,无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冻20~30天。

2.3水文颍上县境内水系较多,主要河流有淮河、颍河、润河、西淝河、济河等14条,总长792km。

湖泊有唐垛湖、邱家湖、焦岗湖、八里河等。

淮河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杨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干流全长约1000km,流域面积27万km2。

颍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和外方山脉,于颍上县抹河口入淮河,全长577km,流域面积36651km2。

颍上县地处颍河下游,颍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城,贯穿全境,全长103km,在该县域内流域面积为940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49.9%,也是颍上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纳污水体。

在颍上县汇入颍河的主要支流有乌江、五里沟等河沟,在各沟口均建有防洪闸。

城区内颍河建有节制闸,闸上水位24.0m~24.5m之间。

县城西侧有汇入八里河的五里湖大沟,常年水位22.3m~23.9m之间。

老城区内尚有老城河、护堤大沟等水系。

与本项目有关的地表水为焦岗湖。

焦岗湖在毛集实验区西南部,横跨毛集、颍上两区县,地处淮河之畔,淝水之滨,与淮河一堤之隔,湖区地势北、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纳古沙河、古墩河、浊沟、花水涧,官沟洼、丁家洼、湖天洼,中心沟等来水,东出便民沟焦岗湖闸入淮河。

2.4土壤、植被该区以人工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主,在局部地区尚有未开发的荒地。

焦岗湖农场段是沙性土壤,容易发生管涌和渗漏。

该区无自然状态下的森林、湿地,无珍稀或濒危物种。

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

野生动物较少,仅有鸟类、蛙类、蛇类、黄鼬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天然鱼类资源很少,主要人工养殖的经济鱼类,如鲢、草、鲤、鲫等。

农作物主要为小麦、大豆。

2.5太阳能资源颍上县区域内太阳能资源丰富,项目所在地水平总辐射为5062MJ/m2.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89-2008《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可判定本工程场址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为资源很丰富区域,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1本项目污染物类别和来源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太阳能发电对环境友好,不会排放有害物质,对空气和水源没有影响,环境效益明显。

但太阳能发电毕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对局部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会产生不利影响,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的负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自然地表植被破坏、鱼类安全、噪音、视觉景观干扰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太阳能发电项目污染物类别和来源见表1.3-1。

表1.3-1 太阳能发电项目污染物类别和环境危害阶段 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来源 污染物及环境危害生态 永久占地、场地平整、道路施工、太阳能板的安装植被破坏、鱼类影响水土流失 场地平整、道路施工 水土流失固体废物 主体工程施工 碎砖、废沙、废混凝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废水 施工废水、施工生活污水 废水中悬浮物、石油类噪声 施工设备、车辆运输 施工噪声、运输车辆噪声 施工期扬尘 土石方挖填、建材堆放、车辆运输TSP、PM10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等废水 项目运行发电板清洗废水、生活污水噪声 升压站运行 噪声电磁辐射 升压站、输电线路 电磁营运期视觉污染 太阳能板 光污染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场区生物量的损失,包括施工道路、地基开挖时将少量树木砍伐、草皮铲除;土方挖填及弃土临时堆放场地对植被造成压埋;车辆、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碾压、践踏植被;风机基础等永久性占地铲除植被等。

此外植被的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影响范围仅限于项目区、且主要在施工期;施工期间,人类活动、交通运输工具及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灯光等会对在施工区及其邻近地区栖息和觅食的鸟类以及焦岗湖内的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区域中分布的鸟类、鱼类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升压变电站和光伏阵列区的建设以及工程临时用地,可能侵占部分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但面积一般不大,影响有限。

(1)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地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地表扰动、水土流失等方面。

工程占地主要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主要包括光伏阵列区、箱式变压器基础、电缆埋设路径、架空线路杆位、升压站及永久道路的占地;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临时生活区、仓库等临时性建筑物的占地。

工程占地将破坏绿色植被,太阳能板安装和场内施工道路等施工方式不同,对植被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由于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碾压和施工人员活动的破坏,对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一般来说,项目建设永久占地区的自然植被不可恢复,只是其中部分区域的植被可以重建;临时占地区以及施工活动区的自然植被通常可以有条件地恢复或重建。

当外界破坏因素完全停止后,周围区域的植被将向着受破坏之前的类型恢复。

恢复和演替的速度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一般是竣工后二、三年植被可基本恢复。

临时占地虽然会破坏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但施工结束后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再现其原有的使用功能。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开挖和覆土回填等都会扰动地表,破坏微地形,清除地表植被,剥离表土,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同时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裸露,将导致水土流失,也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

从总体上来讲,项目区占地类型主要是荒草地、水面及少量耕地,植物种多为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等,没有珍稀物种,且原有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稀疏,而且建成后项目方按要求需对场区的植被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和异地补偿绿化等措施,因此,本项目建设对当地植被的总体影响不大。

(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途径来自植被破坏、通道阻隔、施工噪声等,影响的表现很少是对野生动物个体造成直接的伤害,施工机械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是对野生动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