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风险证券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极大。
各国政府都把风险防范作为证券监管的重要目标。
本文拟对《证券法》实施以来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业实行分析。
一、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为评价我国政府防范风险的行为特征,是在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持续探索并逐步形成的。
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诞生和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有先天性“缺陷”,不规范运作比较普遍,90%以上的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难度较大。
所以,防范证券市场风险,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风险逐步积累与防范、控制、化解持续交替的历史。
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线,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行为,基本上能够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证券市场建立到1999年上半年。
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对二级市场波动水准的直接调控。
具体手段包括行政干预、增加股市供给、借助舆论工具及税收等手段直接调控股市。
如1994年7月底的“三大政策”救市,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及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控。
这个时期,政府风险防范行为的目标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政策调控机制。
因为政府行为的巨大强制性,在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第二阶段,自《证券法》颁布至今。
风险防范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二级市场,而是开始注重研究风险的根源,并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实行规范。
这个时期,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并逐步理解到: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是市场的风险主体,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是市场的风险源。
所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便成为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
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证券法》实施以来,政府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信息披露监管这个基础工作上,逐步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一是先后制订了涉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格式及编报等一系列规章,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章可循。
二是要求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公募增发、年报、中报、并购、重大事件等方面,必须真实、完整、即时地实行信息披露。
所有这些,使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能够得到上市公司更多的公开信息,信息的真实水准也得到增强。
但必须注意到,在信息披露的执行方面,仍然存有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对关联交易避重就轻;有的对经营情况与回顾介绍不详;有的对随意改变资金投向所做的解释难以使人信服等。
尤其是在涉及严重影响股票价格的公司业绩重大变化、重大并购事件等方面,有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即时性,与股票价格表现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致使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不同水准的破坏,表现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十分的不公平。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有着严重问题。
一些大股东利用在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地位,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致使公司资产重组、出售、抵押、担保等重大事项完全体现大股东意志,关联交易众多,监事会形同虚设。
为了进一步改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国际惯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独立董事如何产生?独立董事真的独立吗?独立董事有相对于其他董事充足多的智慧吗?独立董事之间的意见能够一致吗?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失当,独立董事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另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
实事上,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必须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行多元化的调整,解决“一股独大”问题,缓解股权过于集中的现象,使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其次;强化董事会的诚信义务和法律责任,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重大决策问题上监管作用。
再次,强化监事会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赋予监事会实际监督权力,尤其是对财务的独立监督;最后实行第一大股东(包括其关联股东)回避制度,建立中小股东的累积投票权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平等。
建立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质量,而且有利于更新投资理念,降低市场风险。
因为多种因素,在2001年以前,上市公司似乎实行终身制,企业经营的好坏、效益的高低、是否连续亏损与是不是上市公司没有必然联系,即使在《证券法》颁布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也未建立退市机制。
这不但造成市场制度安排的缺陷,而且成为市场潜在风险积累的主要源点。
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程序,在建立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已分别宣布PT水仙和叮粤金曼退市。
2.规范证券公司行为。
对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行为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分类管理制度、对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设立净资本最低标准等方面。
一是明确证券市场设立和分类的条件,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增强证券公司的风险应对水平,对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二是规范证券公司股票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禁止挪用客户保证金,禁止对客户融资融券;三是严格资产负债比例,提升资产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标准;四是查处违规行为,公布处罚细则。
近年来,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开始由行政审批制向核准制度转变。
核准制改变了由政府选择和推荐企业上市的做法,上市企业的培育和选择由承销商决定,使政府行为定位趋向合理,降低了行政审批中市场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也使发行环节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一体化,提升了承销商的风险意识,强化了承销商的风险控制机制。
为配合核准制的落实,规定了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人事管理、授权制度、电子信息系统、内部稽核系统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了核查内容和发行人回访制度,清退挪用的股民保证金,增大了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的责任,从而强化了对证券公司行为的规范。
3.规范投资者行为。
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比例过高,在时效、资金、信息、专业知识、技术设备等方面处于弱势,容易追涨杀跌,盲目跟风,往往是助长股市投机气氛、造成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量较大,拥有相对的研究分析水平和信息,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及长期利益,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市场股价的剧烈波动。
但机构投资者的标准不一,结构不同,因资金量大、操作疯狂、坐庄频繁成为个人投资者追踪的目标,在市场波动的前提下,容易导致对市场投机的推波助澜。
即使如此,规范投资者行为的基础性工程之一,仍是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
要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开放式投资基金建设,努力探索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多种形式,构建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机构投资者群体。
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对个体投资者行为风险防范的难度大于机构投资者;从各国的实践看,规范投资者行为的主要着力点是:一是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市场氛围。
事实表明,所有证券市场风险的发生都与投资者风险失控行为相关。
这种风险失控的表现形式,就是操纵市场、证券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
所以,各国政府均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这三大违规行为,并尽最大力量予以打击,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是重视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素质。
增强投资者教育是规范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内容,只有强化灌输投资者证券市场基本知识,使投资者充分理解证券市场的风险,投资行为才会更加理性。
投资者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随其进程的加快和深入,投资者行为的规范将使市场过度投机的风险有所缓解。
二、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为特点1.阶段性。
如前所述,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经历《证券法》颁布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由此形成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阶段性特点。
《证券法》颁布前,政府风险防范主要侧重于对市场的直接调控和制度的基础建设,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理解,对风险识别水平相对有限,风险防范的效果也不理想,市场运行与政府行为经常出现差异。
《证券法》实施以后,政府将风险防范的重点从调控市场指数转移到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范市场系统风险方面。
显然,第二阶段的风险防范行为更具有实质作用。
在风险防范目标方面,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更多地带有试验性质,政府防范风险目标在于严格将风险控制在局部范围,强化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查处违规资金非法流入市场。
社会和经济形势的稳定是风险防范的首要目的。
《证券法》颁布实施后,证券市场已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防范系统风险,成为证券监管部门的首要目标。
与风险防范行为相呼应,风险防范手段也呈阶段性特征。
《证券法》颁布前,政府更多地采用较为简单的行政性手段、舆论手段和直接的市场调控手段。
《证券法》实施后,政府更多地采用多样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和法律手段。
随着风险防范理解的提升,水平的增强,政府风险防范手段必将进一步多样化。
2.探索性。
我国证券市场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政府风险防范主要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探索性的实践。
尤其是在证券市场发育初期,政府风险防范的行为实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客观上需要持续充实和完善。
同时,对市场违规行为的防范和监管,因为违规行为本身在持续发生变化,与之相对应的防范行为也需持续改变和提升。
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进程受到政府防范风险水平的约束,为使证券市场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政府风险防范行为必然从探索性阶段、从被市场风险行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过渡到前瞻性、事前性的制度防范上来。
只有政府风险防范水平超前,才能使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受到应有的风险控制而得以展开,才能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才能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
3.效果滞后性。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建立时间较短,但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方面实行了不懈地努力,特别是近两年出台的针对风险易发主体和易发点位的法规和准则,在相当水准上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
从风险防范的实际效果来看,事实上的市场重大危机尚未完全显现。
从总体上说,风险防范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但是,引发市场潜在风险的行为仍大量存有,虽然规范这些行为的制度已经出台,但相当一部分的政府行为效果尚不够显著,尤其是针对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系统性的防范机制。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风险防范的难度较大。
内幕交易、虚假信息披露,以及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等问题,在国际上尤其是亚洲也是长期存有并且难以解决的现象。
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水准不高,信用水平较低,有欺诈动机和行为的市场主体缺乏自我道德约束,市场内幕交易和操纵行为的认定难度相当大等。
二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能权限受限,对风险行为主体的监管和处理力度不够,防范风险行为自身不够规范。
三、健全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机制1.完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