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莆田六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能力测试1. 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A. 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B.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更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提高,故选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齐国对士的重视,不是因为其学术,而是因为其政治思想,故排除B;C的说法本身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2.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B均属于无关项;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
3.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
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
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
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答案】A【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4. 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12斤,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
”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B.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C.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的增加,说明了在明代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的信息,A不正确;C“普遍种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等,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D不正确。
5. 1905~1911年,清廷举办了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合格者授予进士或举人出身。
七次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
由此可知,当时A. 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B. 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C. 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D. 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七次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说明留学生留学日本的占绝大多数,故选C;题干说的是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问题,与日本教育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由于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已经显示出选官制度考查内容与传统的四书五经已经不同了,而且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选官制度已经不是传统的方式了,故排除B;D与史实不符,同时与题意也不符,故排除D。
6.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
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答案】B7.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车轮上的文字是抗战力量),该作品意在A.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C.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D. 嘲讽日本侵略者不自量力【答案】B【解析】漫画的喻意是军民团结一心,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因此该作品意在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故答案为B项。
1938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是国共合作抗日,是军民团结抗日,排除C项;D项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类选择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8. 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数字可知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增长幅度最小,不是支出最少,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是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而材料的主旨是国家预算中国民经济建设的支出增长情况,故B项错误;从国家预算的情况中,不能直接得出预算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及与与重工业相关的领域增长幅度大,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图,可知国家预算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9.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A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C错误;“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D正确。
故选D。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 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答案】C【解析】“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这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11. 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
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A.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 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从属于C项,故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12. 表:——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表中为1998年数据上表可用于说明A. 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B. 多极化趋势加强C. 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D. 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98年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在联合国投票权,并不能体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没有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错误;虽然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各不相同,但在联合国投票权相等,这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故C正确;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
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
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
评析: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