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工匠传奇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

D.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学生的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异军突起的”。

B.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的检查。

C.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装聋作哑,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亦步亦趋,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二、字词书写3 . 给下列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我们既从《黄河颂》那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中领略诗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又在《老山界》里读到了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

我们既然听到了甘愿为美丽的故乡牺牲一切的《土地的誓言》,又看到了巾帼英雄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飒爽英姿。

古今中外,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近乎本能的热爱,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

(1)磅礴_______(2)飒爽英姿_____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2分)知识的责任罗家伦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

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

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

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

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

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

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

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

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

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4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5 . 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

(2分)6 . 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第②节划线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2分)(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7 . 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

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四)那个冬天,那个人五年级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听说农场里很多人家养的鸡和鸭都冻死了,还有一匹马也冻死了。

天上不落雪,只刮北风。

就是这样的天,才叫真冷。

我们还要去学校上课。

谁都不想上课,因为教室里也冷。

教室的窗户到处有裂缝,那风就会像刀子一样射进教室,离它近了,耳朵会听见风在叫。

教室里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砖砌的炉子和一面砖砌的火墙。

烧炉子,是一件大事。

北大荒的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

要烧炉子,就得在天不亮时去学校,把炉子用柴引燃,加上煤,把火墙烧热,一两个小时后,才能将教室里的寒气慢慢赶走。

每天下午放学前,老师都要布置安排第二天早上烧炉子的人。

一到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

一想到要起那么早,那么冷,离开热乎乎的被窝,独自一个人来到冰冷的教室里生炉子,就觉得可怕。

老师也不忍心叫我们早起生炉子,他在等着学生主动举手,能够主动为同学们生炉子。

这时,一个叫王才军的同学胆怯地举了手。

一开始,老师没看见他举起的手,因为王才军还没有把手举过自己的头。

老师问:“王才军,你是在举手吗?”王才军脸红了,手想缩回去,又想举高一点儿。

他是不习惯举手的,因为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提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答案。

老师又问道:“王才军,你要是举手,就举高一点儿,让我和同学们都能看到!”王才军这才把手举过了头顶。

他一举手,我们都把头抬起来,舒了一口气。

老师笑了一下,点着头说:“王才军明天生炉子吧!”第二天,我们一进教室,果然很暖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王才军的脸上有烟熏的痕迹,手上也残留着煤黑。

他蹲在炉子前,把早上带来的凉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温暖外,还能闻到炉子上烤馒头的香味。

在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从那天开始,老师不再安排同学轮流生炉子了,因为王才军背后跟老师说,冬天烧炉子的事,他一个人包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习惯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了。

王才军的学习成绩真的很差,刚刚考完试,他的成绩又在全班垫底。

老师批评王才军的时候,总是说,你要多抽出点儿时间,做做算术题,背背课文,多查查字典,你的错别字太多了!老师指责王才军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生气。

我偷偷看王才军,他的鼻孔四周还挂着生炉子时的煤黑,手也是粗糙不堪的,挨了老师的批评后,他一直垂着头,用力搓着自己的手。

我跟他说:“你去外面用雪搓搓手,也把自己脸上的煤黑搓掉!”他看看我,点点头。

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蹲在雪里,用雪搓自己的脏手,用雪搓自己鼻窝处的煤黑。

我心里有些替王才军不平,觉得老师批评王才军时太狠了,就是看在他每天为同学起大早生炉子的份上,也该嘴下留情的。

我最担心的是,王才军挨了老师的“痛批”之后,不再为大家生炉子了。

第二天,王才军照旧去教室生炉子,把教室里烧得暖暖的,他照旧蹲在炉子前烤馒头,吃早餐。

某日,我走进教室时,一阵寒气袭来,炉子没生,火墙是冰冷冰冷的。

同学们进了教室,手套和帽子都摘不下来,室内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

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老师和我们没有经验,把教室里烧得全是烟,呛得睁不开眼。

大家只能都躲到教室外面,一面等着教室里的烟散尽,一面拥挤在教室外面,不停地跺着脚取暖。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在那个冬天的早晨,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第一次想念一个人,而且想念的是家庭之外的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8 . 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羞怯举手,主动生炉→_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搬家转校,无人生炉9 . 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到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

(2)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10 . 联系文章情节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才军同学?11 . 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那个冬天”,有什么作用?四、句子默写1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5)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6)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7)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9)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

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10)《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