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组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语文组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淮河镇小学校本(语文)培训活动记录
一:培训计划
1、怎样组织主题学习
2、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
二、参培教师:全体语文组教师
三、培训形式:集中培训
四、授课教师:金玉纯
五、培训内容(见后表)
1、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时间3月13日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主讲人刘敏
教师参与情误况老师们参与度高,极积做笔录,发表自己的观点培训结果良好
主要内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形式是通过针对某一个特定的
中心主题来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主题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教学框
架,是按照“精心筛选内容、寻找主题——用导语引入、直击主题——研读并讨论、参悟主题——实践拓展,强化主题”,在这样一个开放性、整体性的引导学生对规律感知的思路下,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选择。

但是,摆在教学工作者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主题
阅读教学。

我们确定了以下的基本模式。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

在进行
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

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

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
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
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

教学过程的首
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
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
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
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
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
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
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
趣的目的。

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

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
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
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
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
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
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

这样的
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
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

另外,教师还应
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
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
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

如在学习了人教
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让自
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是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阅读教学,过程既
强调学生理解生成性,又重视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是针对一个给定的中
心主题来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从确立主题
的导语入手,不断探讨研读,感受主题、拓展课外实践,最终升华为主题。

2、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
时间4月10日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主讲人金玉纯
教师参与情误况老师们参与度高,极积做笔录,发表自己的观点培训结果良好
主要内容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
活动记录通过对《新课程标准》高年级段习作教学目标的学习。

理解如下:
一、留心观察,丰富见闻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缺少美的眼睛。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周围的一切理应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
的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

二、激发想象,让学生吐真言,抒真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它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契机,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燃烧学生强烈的表达的欲望,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
和灵气。

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让他们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巴金所说
的“把心交给读者,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机会,创设情境。

如:在一次作文活动课中,有位老师让学生带
来七彩液,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吹起七色彩泡。

转眼间,整个教室
充满了泡泡,学生动情了:有的欢呼,有的伸手接,有的吹得更欢。

老师
趁机让他们谈感受、谈联想,有的惟妙惟肖地将整个活动场面描述出来;
有的如痴如醉地将自己童年时的梦讲述出来;有的迫不及待地将无边无际
的幻想描绘出来。

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出现了空前的活跃。

老师乘
机要求学生把刚才的口头创作写成书面作文。

这样,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
写,畅快地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真情就能释放于学生的每一篇文章之中。

三、培养自改习作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生“修改自
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
整洁。

” 显然,评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改能力的强
弱是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掌握了自改习作的方法,养
成良好自改习作的习惯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
重学生自改习作习惯的养成。

围绕一次单元习作要求做多次习作训练,使
前次习作的讲评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互相联系。

学生的修改能力不仅在当
次习作的修改中得以实践,在第二次习作中也得以体现。

如: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有的同学“避”开真事不写,去“编”去“造”。

在讲评时重点指导如何精心选取材料,要最能集中地表现
文章中心,这件事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我再请学生完成一篇相同要求
的习作,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然后请学生自评自谈。

在第二次习作中,
有了第一次评改,学生在习作中就能运用文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且
又能依文法,对习作再次自评或互评互改。

然后我收阅浏览,肯定学生的
点滴进步,学生会发现自改的习作一次比一次好。

学生深深体会到修改的
魅力,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他们有了一种成就感,修改成了他们
自身的需要。

四、讲究作文速度《课程标准》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就强调了一个“快”,作文要做到“倚马可待”,就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积累丰富,思维敏捷,能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
选材、快速行文。

这样的要求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高了一些,
但是,信息社会讲究的就是“快速”,这是社会发展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挑战,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快速出手。

总之,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好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习作,教师必须认真把握好教材特
点、积累材料把习作写具体、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这
样才能切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习作课堂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