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埭镇总体规划文本

黄埭镇总体规划文本

1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2008-2020)调整·规划文本
⑹、《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公安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CNJ1-82 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⑻、《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地方法规 ⑴、《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⑵、《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⑷、《苏州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 5、相关规划 ⑴、《苏州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⑵、《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⑶、《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2007-2020)》 ⑷、《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2008-2020)》 ⑸、《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2010-2020)》 ⑹ 、《 苏 州 市 相 城 区 北 桥 街 道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镇 村 布 局 规 划 (2010-2020)》 ⑺、《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漕湖产业园)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规 划》 ⑻、《苏州市相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 ⑼、《苏州市干线航道网规划》 ⑽、《黄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⑾、《东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2、行政法规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国务院 1993.6
3、国家、行业标准 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4 ⑵、《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环保局 GB3095-96 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 ⑷、《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⑸、《防洪标准》建设部、水利部 GB50201-94
6、其它相关资料 ⑴、2007 年《黄埭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⑵、《相城统计年鉴(2003-2006)》 ⑶、教育、文体、医疗、电力、给水、防洪等文件资料若干
第 3 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下划线条文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镇总体规划行 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 5 条 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协调原则。融入区域环境,实现持续发展。黄埭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的框 架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2、要素聚集、集约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合理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方面, 在镇域范围内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下的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 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镇区适当集中,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 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
⑴、至规划期末镇域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
⑵、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96) 的二级标准,严格控制有大气污染的项目发展。
⑶、水环境保护目标: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镇区范围内污 水处理率达到 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 100%。
4
4、城镇建设目标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2008-2020)调整·规划文本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镇区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 位的规划和建设城镇,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位。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 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
图表 1-4:黄埭镇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90
100
5、环境保护目标
城镇的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和生态文化 底蕴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使黄埭镇成 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 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城镇。
全镇域 82.17 平方公里:主要研究镇村体系布局及交通组织等方面内容,重点在“统 筹与整合”。
城镇建设区:确定城镇建设范围、统筹安排各项城镇建设用地,重点在“建设和整治”。
第 7 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2 年
远期:2013~2020 年
第二章 镇域规划
第一节 发展战略
第 8 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开放战略 主动接受苏州市区、相城中心区及周边城市、城镇的经济辐射,借力发展,加快空间 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区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集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 好发展。 2、城乡统筹战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有计划的迁并农居 点,尽快形成以镇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使 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镇村体系结构为框架,合理调控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促进区域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创造相互融合的环境、社会、经济联合体。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规划适用范围
在城乡一体化政策背景下,为指导黄埭镇的镇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2008-2020)》 进行调整。
本规划调整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凡在镇域范围内的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 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本规划。
3
以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为一、二产业提供服务,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重点发展消费服务业、房地 产业及旅游休闲业。
图表 1-2:黄埭镇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指标
2007 年 现状
2012 年 规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
25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2008-2020)调整·规划文本
城市现代化指标 规划管理 人口素质 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
图表 1-1:黄埭镇现代化指标体系(2020)
指标名称 1.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具有权威性、预见性和弹性 2.城市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3.具有健全的监督机构 1.识字人口比例 2.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比例 3.平均预期寿命 4.平均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数 5.人口自然增长率 6.婴儿死亡率 1.恩格尔系数 2.人均居住面积 3.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 4.饮用水质达标率 5.电话普及率 1.具有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 2.镇人均道路面积 3.能源供应保证率 4.燃气普及率 5.自来水普及率 6.排水管道成网、雨污分流 7.环卫设施齐全 1.工业废水处理率 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3.绿化覆盖率 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大气中 SO2 年平均浓度 6.环境噪声平均值 7.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 1.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 2.人均 GDP 3.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4.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5.城镇待业率
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积极实施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科教兴 镇和效益农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图表 1-3:黄埭镇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目标内容
近期(20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人)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经批准后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 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规划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归苏州市规划局, 由黄埭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第 2 条 规划依据
1、法律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800
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比重(%)
30
适龄学生高中教育普及率(%)
90
适龄学生初中教育普及率(%)
100
社会和医疗保障覆盖率 (%)
90
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床)
3.5
万人拥有图书
50
恩格尔系数(%)
35
远期(2020) 1
1000 35 100 100 100 4 0.7 60 30
项目
近期(2012 年)
远期(2020 年)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135
110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45
40
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15
16
人均绿地指标(平方米/人)
9
10
城镇绿化覆盖率(%)
30
40
供水普及率(%)
100
100
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40
50
燃气普及率(%)
47.02
143
一、二、三产业比重
3:60:37
2:58:4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4.09
9.5
2020 年 规划 15 437
3:47:50 19
3、社会发展目标
黄埭镇发展需顺应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充分发挥城镇的交通和产业优势, 强化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布局,切实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将黄埭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2
3、社会和谐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 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科教兴镇战略 科技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 科技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结构优化的技术“瓶颈”,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 民经济信息化,加快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素质。 5、效益农业战略 发展效益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高效种养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第 9 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有效的规划引导和规范的市场运作,建设一个既拥有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益、 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又拥有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活住区的现代化工业商贸特色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