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

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

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

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

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能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三、从问题及原因看
在本节课中,学生展示的机会过少,同一个问题,应多让学生展示,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于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四、从改进提高看
1.构建平等、民主、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师生通过商量与对话,共同寻求真理。

第一,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

第二,对话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三,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要鼓励学生在想一想,用另一种方法试试。

3.教学中要注重留有空白,少讲多学,凡是学生能学的教师不讲,将探究和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