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体复苏ppt课件

液体复苏ppt课件

的水肿液()







From H.J. Buhr, DEPT. OF Surgery, CHARITÉ-UNIVERSITY BERLIN
复苏液体的选择
大量晶体液导致组织水肿
正常组织
乳酸林格溶液组
组织 水肿
Diaspirin Cross-Linked Hemoglobin is Efficacious in Gut Resuscitation As measured by GI Tract Optode,Frankel HL, J Trauma, 1996
血制品不可单纯用于扩容
扩容效果不理想 全血的血浆增量效力少,血液动力学改善不理想 全血输入后血浆粘制度增加,不利于改善微循环灌注
并发危险性大 病原体传播:HBV、HCV、HIV 免疫制剂
用于抢救时的输血指征:失血量大于全血容量的30% 单纯扩容,严禁使用血浆制品
——卫生部输血指南
输红细胞比输血浆好
近年来发现输血浆的生成快,红细胞的生成慢,输用红 细胞(氧载体)可以提高病人的携氧能力,而很少增加 病人的循环负荷,对HB<70的创伤病人在补足容量的前 提下输用红细胞悬液。
输用红细胞的不良反应远远低于全血(见表),术后感 染率也明显低于全血。
*P <0.01
血浆
血浆绝对不能作为容量复苏的胶体选择,其适应症应为 补充凝血因子 (Br.J.Haematol2004,126-11:2000卫生部输血指南)
指标 ≤2mmol/L
液体复苏评价指标
新增指标-3
碱缺失 反映全身组织灌流和酸中毒情况 -15 mmol/L,则有生命危险 ≤-6mmol/L,ARDS、MOF明显增加
液体复苏评价指标 新增指标-4
胃粘膜内pH (pHi ) 反映内脏血管床的灌注和供氧情况
容量缺乏更为严重
失血的分级(以体重70Kg为例)
为了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生存 率,必须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目的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维持血液携带氧的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脏器灌注 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预防或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液体复苏的主要目标:良好的组织灌注
大量证据表明
小容量复苏的概念
失血性休克传统复苏,需应用1至3倍于失血量的等渗晶 体溶液或全血。--实现困难
小容量复苏是指应用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如 7.5%氯化钠-10%羟乙基淀粉或右旋糖酐进行复苏。临床 应用量较小,仅需3-4ml/kg,故称为小容量复苏。--实 现容易
液体复苏的历史
晶体液
液体复苏
急诊科 潘霞红
液体复苏的概念
应用不同的液体来救治低血容量性危急重症的方法称之 为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根本目的是纠正血容量不足,增加有效循环 血量,以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最终 改善组织缺氧。液体复苏的失败往往会导致患者发生多 器官功能衰竭/衰竭综合症(MODS/MOF),甚至死亡。
液体复苏评价指标
新增指标-1
氧债和超常氧运输: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终点之一
心脏指数>4.5L/(min.m2) 氧供指数>600ml/(min.m2) 氧消耗指数>170ml/(min.m2)
液体复苏评价指标
新增指标-2
血乳酸 组织氧供和氧需求失衡的间接反应, 大致能反映低灌注和休克的严重程度
各种晶体液的比较
胶体液
羟乙基淀粉酶 琥珀酰明胶 右旋糖酐 白蛋白 血浆
胶体的优缺点
扩容效果好,增加血容量 增加心输出量 增加氧转运量 组织水肿少 过敏、价格比较昂贵(天然胶体)
天然胶体——白蛋白
临床比较一致的做法 不应作为常规的容量扩张剂 不应作为营养药物使用
容 量 不 足
组织液渗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线粒体功能障碍 组织灌注不足 氧输送降低 器官衰竭 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休克都存在绝对或相对的有效血容量不足,因此需 要尽快补充血容量
液体复苏
休克
血容量 不足
微循环 障碍
危重患者容量不足的判断
四肢冰凉(血管收缩)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心动过速 呼吸频率(低灌注时加快) 代谢性酸中毒 低血压 尿量减少 意识状态恶化
• 毛细血管灌注不良
万一过量能很快在组织和血管 • 降低组织氧和
间重分布
• 扩容时,需输注4到5倍的液体才能
满足血管内容量的扩充
• 大量输入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 75-80%输注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外
的细胞间隙
复苏液体的选择
大量晶体液导致组织水肿
正常肺组织,肺泡腔内空虚( ) 肺组织水肿,肺泡腔内充满粉染
适当的组织灌注可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结局 其中适当和足够的血容量必不可少
液体复苏的时机
越早越好 在动态监测下进行;(CVP/有创压监测) 在复苏过程中不断评估并及时调整
选用何种液体进行容量复苏?
复苏液体的选择
常见的复苏液体
晶体
胶体
血及血制品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白蛋白 林格氏液 高渗盐液
1831年:低渗氯化钠 1892年:氯化钠注射液 20世纪40年代后:林格液
液体复苏的历史
胶体液
1911年:明胶 1946年:右旋糖酐 20实际60-70年代:羟乙基淀粉
上述胶体均与“氯化钠注射液”配成胶晶体混合物。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液体复苏?
循环血容量不足
血流动力学障碍
创伤பைடு நூலகம்
失血 休克 烧伤 其他 微循环短路开放
营养不良的危重病人应当重视营养治疗 临床主要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
人工胶体
贺斯 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理想的人工胶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扩容效能高效、稳定 •改善脏器灌注 •安全性高 •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血制品
血制品需求量不断上升 捐血量处于平台或正在减少 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也在激增 必须有协商一致的成分血标准
贺斯万汶
(羟乙基淀粉)
明胶
右旋糖酐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晶体和胶体,如何选择?
晶体液
等渗盐水:0.9%氯化钠溶液 乳酸林格液 高张盐溶液
晶体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晶体液低廉
• 只有一过性血液动力学稳定
扩容有效(静脉输注后即达峰) • 组织水肿
• 增加血管外肺水肿
能更好地保护肾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