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磨课案例

磨课案例

《等量代换》磨课案例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用一种量(或一种量的一部分)来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或另一种量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基本思想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换一种说法是:甲是人,乙和甲是同类,那么乙也是人。

这个数学思想能够得到广泛运用,也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

等量代换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课利用天平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这一思想,为以后学习代数做准备。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等量代换思想是这一课教学的关键。

二、学生分析。

借助天平平衡的现象让学生理解等量,而学生在以往计量单位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天平平衡与相等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

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等量关系这一思想没有深入了解,所以需要重新建立学生对这一思想的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

针对学生对枯燥的东西比较厌烦,所以设计故事的穿插,动物的贯穿主线,让学生提高兴趣。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等量代换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学习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寻找事
物间的等量关系。

2.通过学生动手时间、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
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充分体验代换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及价值,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难点:
找准中间量,使学生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早上李老师出门准备坐公交车,一摸口袋,急了,只有一张5元的,于是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扎个地方,猜猜我要干什么?
换零钱。

(板书:换)
谈话:我跟你换,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3张5元的,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20张一元的可以换几张5元的?
小结:我们换东西的时候要做到等量才行。

(板书:等量)
二、引导探究、激活思维。

看,可爱的小牛也跑到动物乐园里玩起来了跷跷板。

想不想看呢?(ppt动画演示)
小牛上去后,翘翘板右边翘起来,左边沉下去,说明了什么?
小猪可想跟小牛玩了。

这不1头小猪坐到跷跷板的右边。

跷跷板平衡了吗?再来一头小猪呢?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我这样板书能看懂吗?从图上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牛很想和小羊玩,可几只小羊才能跟它在一起玩呢?
(八只?这八只是怎么换来的?)
学生回报换算过程,ppt演示代换过程。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等量代换时,先要理清数量关系,抓住中间量,然后才能成功换算。

|三、练习巩固、渗透思想。

1.基本练习,加深理解。

(ppt)
小猪:一个西瓜可以换3个菠萝。

小羊:一个菠萝可以换5个苹果。

小牛:那一个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呢?
学生讲解换算过程,ppt演示。

(2)吃完水果,再来看看他们爱吃的各种形状的饼干吧,中间量是谁?怎么换算?(ppt)
2.拓展思维。

刚才总是两种动物单独玩跷跷板,这下小猪有了新的提议,它说可以三种动物一起玩,赶快去瞧瞧吧。

(ppt出示翘翘板场景)
1.提高练习,巩固提升。

(1)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ppt)例题有几种动物,3个量,这里呢?4个量怎么换呢?试试看,小组交流。

(2)ppt:其他题目。

小结:进行等量代换时,我们要由一个量想到另一个量,像穿珠子一样将各个量间的关系穿起来,再抓住中间量去换算就一定能成功。

四、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收获吗?吹牛皮把,我试试就知道了,ppt看看这题。

牛能换成鸡吗?如果牛要换鸡,怎么办?
小结:我们在进行等量代换的时候,中间量是最关键的,但数量关系也不能少的。

五、总结,延伸。

1.我们学习的收获。

2.拓展延伸。

我们今天买东西是用钱换,在古代没有钱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以物换物)
学生讨论,如果你在古代你会怎么换?
课后思考。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量代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结束)
四、磨课过程及反思
从数学课程来分析: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生活,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

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来替代枯燥的例题;从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过程,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在亲自感受和体验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

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从本课具体来分析:
1.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

选取生活当中的素材,设置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使用等量代换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等量代换思想的价值。

2.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换句话说就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

这节课充分挖掘了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课本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来自于生活,从而引出数学问题。

3.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避免学生对较多的练习感到厌烦,整堂课以动物为主线,围绕跷跷板这些活动来展开教学。

难度有层次上升,单一到复杂。

4.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完成,教师只有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紧密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