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讲述素材

第10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讲述素材


货币失衡的原因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经济发 展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应量没 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短缺。在金属货币流 通的背景下,这种情形经常出现。二是在货币供应量基 本等于货币需求量的基础上,货币当局紧缩银根,减少 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得本来的供求均衡走向失衡状态。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 财政赤字,并且这种赤字是在银行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形 成自动透支,从而导致货币供应过量;二是因为银行贷 款规模不适当地扩大,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 而形成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过多。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2.需求型调节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 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 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的供给型调节是以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货币需求 的稳定性等理论为基础的,但它的缺陷是忽略了微观经 济主体的利益、预期、行为及主观能动性。而货币的需 求型调节则以货币供应的非外生性和利率等因素对货币 需求有着重要影响为基础,以重视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 及其行为为前提的。 在市场经济下,需求型货币调节更接近现实。
1. 需求拉上型
其观点是: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
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 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 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 品”。 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充 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 水平上涨的唯一原因,且认为两者呈同比例增 加。
典型代表:凯恩斯



“货币量——物价”的传导机制出发,认为货币量变动对物价 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了货币量外还有成本、 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 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具体地: 当经济体系未达充分就业时,货币量增加,先是降低利率,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在非 充分就业条件下,有效需求增加一部分用于增加总产量和就 业量,另一部分则用于促进物价水平上涨。这种双重效果的 产生源于存在闲臵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使得生产能力剩余, 供给弹性较大。因此,有效需求增加因具有刺激产量增加的 作用,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故称之 为“半通货膨胀”。 当经济体系达到充分就时,由于各种资源均无剩余,供给无 弹性,货币量增加导致有效需求增加,但就业量和产量都不 再增加,其结果是“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 用,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 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存在容纳弹性的具体原因有: 从货币供应(或社会总需求)角度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需求(或社会总供给)角度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供应对经济的作用角度看,货币供应具有“滞后性”,货币供应 过多或过少,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上涨或经济衰退。
2. 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
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 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货币失衡有Ms>Md和Ms<Md两种表现。当 Ms>Md时,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大于商品 可供量。在价格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表现为物 价上涨,通货膨胀,在物价受到严格管制的情 况下表现为商品供应紧张,强制储蓄;当 Ms<Md时,存在着过多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 应短缺,表现为商品积压,生产停滞,通货紧 缩,经济衰退。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货币失衡 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货膨胀,但有时也表现为 通货紧缩。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供给型调节 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 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 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 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 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供给型调节的操作过程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 负债业务的运作,运用三大货币政策手段(调整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 货币,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信用规模,达到 预定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供应量逼进货币需求量。 当然,供给型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即财政部 运用拨款、发债、增税等手段,来直接增减社会大众手 中持有的货币量,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的广义均衡

一方面,货币需求在更多的时间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量值。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容纳弹性。所谓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 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 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容纳弹性

商品供应总额增长比率 货币购买力总额增长比 率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 货币的均衡,就是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均衡有三层涵义: (1)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 而是货币供应与实际货币需求量(或称货币必要量)的 均衡。 (2)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应简单地适应某个既定的货币 必要量而实现的均衡,而是在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 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3)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偏离的广义 均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供求相等。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
就是货币供应过多。 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无论何 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说明货币是导致通 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因素。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 证分析表明,每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持续 地很高时,其货币增长率也必然是很高的,换 言之,高通货膨胀是高货币增长率的结果。 理论有三种:需求拉上论、成本推进论和结构 性通货膨胀。
10.2 通货膨胀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0.2.3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0.2.4 通货膨胀的对策 10.2.5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定义: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这就 意味着: 第一,价格水平的上升必须是明显的,微小上升(如每年上升1%)不能被 视为通货膨胀。至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率到底达到多少才是通货膨胀, 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主观判断; 第二,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的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 续的过程。同样,这个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有的 经济学家说至少要3年,有的则认为只要1年; 第三,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 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历史上的典型例子: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货币发行量千万倍增长,诱 发物价也成千万倍的增长,1923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000%;再如旧中 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币”十几年间发行量成亿万倍增长,货币贬值 速度难以想象,1937年100元法币可买2头大牛;1941年,可买1头猪; 1945年,可买1条鱼;1946年,可买1个鸡蛋;1947年,可买1/5根油条; 1948年,可买2粒大米,可谓是一幅恶性通货膨胀的真实写照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物价上涨的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 和恶性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1%~3%之间,而且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形;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4%~10%之间,即尚未达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涨率在两位数以上, 但又不超过100%的情形。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 涨率超过100%以上甚至达到天文数字的情形。这时货币 购买力急剧下降,呈现“货币烫手”在一战后的德国、 奥地利和二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国都曾经发生过。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2)按市场机制的运行情况,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 通货膨胀 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直接 地上涨;而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水平没 有上涨,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却有所下降 的情况。 隐蔽型通货膨胀,通常不能用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衡量, 而要借助于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 市场供求状况等指标来综合衡量。
第10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2 通货膨胀 10.3 通货紧缩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 内在联系
1.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AS→Md 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需求就是已供应出来的货币量对商品劳 务量的需求。其间的逻辑关系是:银行贷款规 模直接调节着货币供应规模,而货币供应规模 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用式子 表现则为:Ms→AD
(3)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分析,分为预期的和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前, 人们便预见到它将以一定的物价上涨率出现, 而事实上它又确实以这一上涨率出现的。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 无法加以正确预测,即不能确定是否出现,也 不能确定其上涨幅度,而后通货膨胀又真的发 生。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商品和劳务总供给 AS ① 货币总需求 Md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 AD ③ 货币总供给 MS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 (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 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 实现其价值。在这时,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 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 与之对应; (2)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 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 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 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 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 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 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