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教学提纲

《货币银行学》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教学提纲

这样,剑桥学派所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货币需求方程式。
8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作为货币数量学说, 具有以下共同点: 两种学说具有相同的形式; 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具有一致的结论; 两种学说都属于宏观经济理论。
除了上述相同点之外,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也存 在着明显的区别: 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
中央银行可以用来调控货币供求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率。中央银 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一般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实 现。
19
2020/10/6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与失衡 的概念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含义 社会总供求平衡与失衡的含义和基本表现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与失衡问题是在价格标 准差异上产生的。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衡量国民经济活 动总水平可以用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来计算,三种方法 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且这个结果分别体现了社会总需求 与社会总供给。
所谓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是指人们 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 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10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凯恩斯在《货币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人 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及投机动机。
储备存款
系统外通货+非银行旅行支票+除公 现金+活期存款含活期储蓄、
共部门以外的各种活期存款NOW 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
纳税准备存款
私人部门通货+无息存款+小 M1+隔夜欧洲美圆+隔夜回购协议 M1+准货币+可转让大额存
额英镑存款
+MMDAS+储蓄和小额定期

+MMMFS
(M2+CD)
M2+长于隔夜的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圆+ M2+邮政\农协\渔协\信用组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集中表现 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MV=PQ/V
式中: 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代表商品 价格水平,Q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PQ代表商品价格总 额,V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6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
升,M1层次货币余额增速也接近了2004年的水平。
信贷高增长有来自宏观经济体的原因,也有来自商业银行体系的原 因,两个月内新增贷款就接近万亿,也说明了此轮经济周期景气依旧, 来自微观经济主体对投资和消费的信贷需求是巨大的,预估股市投资需 求也加大了这种信贷需求,企业或个人通过抵押贷款融出资金进入股市 的规模不可小视。而当前商业银行资产整体的流动性依然充足,由于信 贷投放的基础较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动难以抑制,在贷款需求增 大的背景下,信贷高增速难以逆转。
20
2020/10/6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是客观 存在的。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会引起物价上涨和社会 不稳;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 降,失业增加的现象。
21
2020/10/6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时,名义国民 收入增加,各部门的名义收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与总供给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否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这是货币经济 学中存在很大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现在被 人们广泛认同的是联系潜在未利用资源或可利用资源的状 况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把货币供给对总供给的作用 分为三个阶段。
总需求的偏大和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政策来
调节,但单纯控制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均衡目标。
24
2020/10/6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四、货币失衡及其原因
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五、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通过物价和利 率自动调节的。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 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
上述三种用途相互排斥,人们必然在权衡各种用途的利益大小 基础上决定将何等数量的财富与收入以货币方式持有。经济主体愿 意持有的平均货币数量或现金余额,也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在国 民收入中是一个稳定的比例,因此货币需求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d=KY 由于国民收入是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以y表示)与物价水平的 乘积,即Y=Py。因此上述公式又可写为:Md=KPy
局存款+纳税存单+国民储蓄
清偿的债务
14
2020/1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
IMF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IMF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有三个:通货(Currency)、 货币(Money)和准货币(Quasi-Money)。
我国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 +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
18
2020/10/6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概念和标志
货币均衡的概念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
货币均衡用公式表示为:Ms=Md 式中,Ms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Md代表实际货币需要量。
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货币的“值”的变化,一个 表现为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即物价的变化;一个表现为利率 的变化。
重视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资产存量占收入的比重; 强调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9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认 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按他的说法,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 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
16
2020/1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
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以B表示基础货币,以K表示货币乘数,则 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
M=K*B
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为货
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机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公式变形为
K=M/B
假定我们要确定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形成的货币乘数值,可作如下 推导:
3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当从个人或家庭、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其在既定的收入水平、 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称这种类型的货币 需求为微观货币需求。当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须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既能够 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又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称这种类型的货币需 求为宏观货币需求。
保证金 M2-M1 =准货币
15
2020/1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三、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货币基 数、货币基础、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用公式表示为:
B=C+R B—基础货币;C—流通中的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货币乘数
引入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后,货币供应就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理论化的 模式:一定的货币供应总量必然是一定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 扩张后的结果,或者说,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 人们通常把这个倍数,即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所谓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
时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 表示。而实际货币需求则是在扣除价格变动
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 对货币的需求。
5
2020/10/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2
2020/1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
所谓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 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 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货币供给量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一
2
2020/10/6
开篇案例:2007年2月末我国货币供求状况
2007年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8%,狭义货币供应量 M1同比增长21%,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17.2%,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4138亿元,同比增加2647亿元。2007年初信贷高速增长的状况是超出央 行货币调控预期的,管理当局也预期到在新年度信贷目标归零后商行信 贷冲动会大增,进行了多种货币紧缩调控,实际结果是信贷增幅大幅上
大额定期
合\劳动金库存款和货币信
托+贷放信托存款
M2前两项+私人部门有息存款 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国库券 广义流动性----M3+回购协
+定期存款+持有建房协会的
+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