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教学评价有什么功能?答:教学评价的功能:(1) 教学评价具有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功能。
(2) 教学评价具有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功能。
(3) 教学评价具有反馈师生教学,帮助师生改进教学信息的功能。
(4) 教学评价具有激发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功能。
(5) 教学评价是具有教学互动和交流功能。
2. 教学评价有哪些评价方式?答:教学评价的方式:(1) 定量评价(2) 定性评价。
3. 教学评价应遵循哪几条原则?答: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全面性原则。
(4) 教育性原则。
(5)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6)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7) 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 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答: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价值”概念,从哲学角度讲,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当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具有价值的,否则是无价值的。
所谓教学评价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学评价与主体人之间需要的关系。
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可以是个体的人需要和由人组成的社会的需要。
不同的人对教学评价的机制进行价值判断时,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倾向,就构成不同教学评价取向,即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个体人的发展需要,也就是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
就目前来讲,在教育价值观上,应当变革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应当成为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二章1.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什么?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价值取向是:(1)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2) 教学评价应该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3) 评价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答:因为有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是现代人素质的核心。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创新人才和有实践能力的人已经成为当代的潮流。
(1)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依靠新的科学理论、新发明创造、新产品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过去社会把人培养成维护政权的工具,是工具性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素质教育。
创新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
培养人创新精神的教育,是创新教育。
这种教育是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这种教育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为人发挥潜能创造条件。
创新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问题,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小学德育课程能给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敢想、敢做、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大胆想象。
创新人才必须有一个好的品质。
创新人才之所以能够创新,主要取决于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来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勇于奉献、勤于学习、不断探索,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创新人才的这些优秀品质,都是从小在学校经过长久的思想教育之后,情感、兴趣、意志、性格发展的结果。
如果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没有不怕艰苦的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意志以及与人合作的好品质,他们在现代创新过程中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而他们的这种好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是经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所以教学评价要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教学评价也要把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及改造社会的物质实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认识往往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认识总是在一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在人的智力和能力结构中,实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人的素质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而这些要素都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人的素质形成是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要想真正形成某种素质,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锻炼出来,只靠认识并不能形成能力。
有人认为,学生要形成某些素质,如知识、技能、品德等,只要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只要通过信息解决知识问题,不用通过任何实践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是不现实的。
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或者想得到正确的认识,都要借助实践活动形成动觉印象,这种动觉印象是“内化”的基础,也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
特别是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活动,得到的知识是以间接知识为主的,有些只是“知”,并没有达到“识”。
没有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获得真正认识和知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搞一些认知实践活动,如练习、实验、观察、参观、访问、教学游戏、动手活动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要多搞些认知教学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由认知实践向解决问题的实践发展。
只有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有些实践能力,到社会后才能有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也要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
3.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特点是什么?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对象是:建立合理、公平的多元评价对象体系,把同教学活动有关的任何内容都作为评价的对象。
评价内容的特点是:1. 学生是评价的核心。
2. 教师是评价对象的关键。
3. 其他教学评价对象是教学的基础。
4. 发展性评价,在对待教学评价结果上的观点是什么?答:对于教学评价结果,不同的教学评价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在如何对待教学评价结果的问题上,新的现代评价观,即发展性评价观,用人文与发展的观点的理念来对待评价与人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学生发展的关怀。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在对待评价结果问题上,认为评价的结果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排队、区分优劣和筛选学生提供证据;而是通过评价反馈提供的信息,客观地掌握学生成长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新的教学策略、方案和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评价结果提供的情况,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在什么地方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今后从那几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和判断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提高学习成绩的途径,为制定新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
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会损伤、压抑和摧残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反而会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提高改进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使教学得到改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获得提高和发展。
这种教学评价,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筛选淘汰学生的工具,转到总结成绩、优化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这种新教学评价模式和理念,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评价结果中受益,有的人从评价中看到了成绩、有的人从评价中发现了差距,但是大家都从评价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使评价对象朝着教学目标前进的脚步都走的更踏实,更快捷。
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不像传统评价那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公正和客观,在评价过程中不让被评价者介入评价,反对被评者与评价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使评价变得很机械、死板,造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也造成了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
新课程与发展性评价理念,主张让被评者本人参与评价。
被评价者从被动变主动,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并在评价收集资料中发挥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被评者将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在评价反馈的反思中变结果为“新起点”,使教与学在更高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教学评价从“选拔”走向“发展”,也就意味着由“证明”走向“改进”。
也就是教学评价由原来的了解教学现状,探明教学价值,转变为不仅要进行事后的评价、甄别教学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更注重于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学工作改进和发展,使教学评价工作更主动。
第三章1. 学生学习评价的原则是什么?答:学生学习评价的原则是:一、尊重学生。
二、要引导学生从纵向进行良性学习竞争。
2. 什么是新的考试观念?答:新的考试观念是:(1)学习竞争能激发人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2)提高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3)引导纵向竞争,竞争促进合作。
3. 成长资料袋评价法的价值是什么?答:成长资料袋评价法的价值是:(1)成长资料袋是儿童成长发展的证据。
(2)成长资料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成长过程。
(3)成长资料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
4. 学生自我评价法的特点是什么?答:学生自我评价法的特点是:(1)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2)评价的结果更真实、准确。
(3)有利于学生对评价标准的认可和内化。
(4)形成自评者学习的动力和习惯。
5. 学生评价有哪几方面内容?答:学生评价内容为:(1)制定评价方案阶段。
(2)评价实施阶段。
(3)自评总结阶段。
第四章1. 为什么教学行为要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答:原因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包括教学评价工作的举措,就要求教师的工作行为有新的变革。
行为,是人的行动表现的总称,人的行为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为满足主体需要的活动表现,包括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表现。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活动中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精神,那就会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教师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如果教师的行为目的不明确,那就是盲目的行为,就会导致新课程实施的失败。
教师的行为具有服务性,如果教师的行为服务方向不明确,那就不能很好地为新一轮教学的改革服务。
教师的行为具有进取性,如果教师缺乏进取精神,他就不会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也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要想使教师的行为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学的精神,在教学评价工作以新的行为表现,那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中包括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
观念,即思想,也是人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