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
序言
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
(一)诗意化的语言
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
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
(二)诗意化的叙事
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
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
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
(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
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
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
(二)“伤痛”母题
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
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
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
(一)悲剧的“诗眼”——意象
(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
结语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
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诗化语言的运用、叙事时间的设置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都是促成了毕飞宇小说的诗意化,这些是研究毕飞宇小说诗意化的主要方向。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哲学语言与人物塑造间的联系
毕飞宇小说中总是穿插一些哲学式的语言,这些哲学式的语言读来简单却意蕴尤长,并且与人物命运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哲学语言均是出自小说人物的内心,可谓是内心的语言,因此,要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悲剧化女性形象,那这些哲学式的语言将是解读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
三、诗意化的文本语言与悲剧式结尾所形成的审美倾向
这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诗意化的美好与悲剧的结尾,两个矛盾的碰撞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结果,悲剧结尾使诗意化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也让悲剧结尾更加让人叹息,因而两者形成的审美倾向也显得更为独特。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作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
(1)搜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文献综述材料、文摘笔记以及报刊期刊资料。
文摘笔记是平时听取讲解以及
讲座过程中所做的有关记录,简单明晰;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为文章撰写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宏观上对总体情况的把握。
比较法则是通过个案的对比,在微观上的把握,比较其相似点与不同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初—2010年12月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1年1月初—2011年3月初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初提交初稿,与导师交流,根据导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四阶段:2011年4月中旬与导师交流后修改完成论文,提交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诗学[M]. 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韦恩·布思.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何新.美学分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
【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贾梦玮.“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6)【8】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
【10】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
【11】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4)
【12】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3】宗元.执著的追求无望的抗争一《青衣》人物解读[J].名作欣赏,2002.(5)
【14】周文慧.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J].襄樊学院学报,2004.(3)
【15】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着歌者[J].名作欣赏,2007.(5)
【16】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7】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18】李俏梅.诗性存在之困厄与迷失——也读青衣[J].名作欣赏,2004.(7)
【19】张权生. 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
【20】Gerard Genette, Fiction and diction [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1】Suzanne Keen ,Narrative Form [M], 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