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络病理论讲稿
现代科技为发展络病理论提供历史机遇
传统重经轻络,以经赅络(六经辨证,针灸学科)。 络脉庞大繁杂,难以把握,研究者不得要领。 历史条件限制,中医在微观领域难以深入。 现代实验条件,为络病理论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创立络病学科,全面促进络病理论及临床运用。
首次系统论述络病理论专著
《络病学》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60 7633 11725
4642
2000 0
1988-1992
1993-1997
1998-2002
2003-2007
以主题词检索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络脉、络病及通络治法相关的文献,1988年为360 篇,1998年为1268篇,2003年相关研究论文2137篇,2004年2223篇,2005年2181篇,2006年 2494篇,2007年2690篇,2003-2007年合计发表相关文章11725篇,明显高于1998-2002年 (7633篇)、1993-1997年(4642篇)、1988-1992年(2060篇)。
络脉的生理功能层面
“气主煦之
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
血主濡之”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经气环流系统
(气络):
(脉络):
运行经气
运行血液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血液循环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络病发病特点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
络病病机特点
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
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中山大学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澎涛教授(通络方药对急性脑梗微血管保护研究)
刘志民教授(通络方药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用研究) 吴伟康教授(通络方药通络效应综合评价)
络病研究成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热点
近年发表的与络病理论及通络治法和药物相关的研究论文逐年递增,显示 出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日益深入,成为近年中医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网络层次
经 脉
别络 系络
缠络
孙络
15×180×180×3.4万≈160亿
空间位置
(外邪)
阳络 经脉 阴络
皮肤与体表粘膜 肌肉之间 体内脏腑
外 中 内
(心络、脑络、肝络等)
空间位置
叶天士:
“温邪上 受 外 先犯肺络 中(顺传阳明)
(外邪) 温邪
连花清瘟胶囊
卫 气
卫气同治 银翘散加 表里双解 麻杏石甘汤 截断病势
气络损伤脑神失用 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益气通络,解痉止痛 补益心气,人参为君 促降 进脂 血抗 流凝
运血无力 冠状动 脉硬化 温煦无力
络脉瘀阻 (久病久痛)
络脉绌急 (卒然而痛)
冠 状动 脉痉 挛
络脉瘀塞
(急性心梗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络息成积(心积伏梁)
(心室重构、心脏扩大)
增加心衰、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率
脑络病变与脑血管病
络气虚滞 脑络瘀阻、绌急 脑络瘀塞 (脑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供血供气、津血互换、 营养代谢障碍
“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
脉
气 神经体 液
血
管
脉络
源于解剖
中小血管、微循环
解剖概念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以原创性理论研究带动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理论创新
原创性研究
临床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
现代中药
现代科技
突破
瓶颈
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
理法方药严谨配伍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针对络病病理机制,依据“络 以通为用”治疗原则把不同络病治法和通络药严谨 配伍的复方才能提高疗效,才能称为通络方药,而 非在处方当中点缀一味通络药就是通络方药,要避 免络病这一严肃的学术课题庸俗化。
络病与血管病变 相关性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变
研究进展
20世纪: 70年代-活血化瘀 80年代-祛痰宽胸、芳香开窍、益气养阴 90年代-益气活血 90年末至21世纪初-通络治疗
侧 重 于 脉 络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脉是经络学说中运行
血液的脉络部分,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是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主要动力,血液是在密闭的管
道中遍布全身,按一定的时速周流,循环无端。
心-推运血液在脉管 中运行的脏器
上述象形“心”字,突出了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现代解剖学证实,这四条大经脉 就是显露于心包膜之外的发至主动脉弓的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 静脉,而早在殷商时期,关于心有七窍之说,也证实与现代解剖学相符。同时古人观察 到心脏的搏动,《管子· 内业》曰:“凡心之型,自充自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 ”
首席科学家 吴以岭教授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阜外医院 吴以岭教授(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及治疗对策) 葛均波教授(通络方药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研究) 吴宗贵教授(通络方药对动脉硬化作用研究) 曾定尹教授(通络方药对血管痉挛作用研究) 杨跃进教授(通络方药对急性心梗微血管保护研究)
11
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 占有至为关键和重要的核心地位
脏腑
络 络
经 脉 行
气
血
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 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 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 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 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 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 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 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 腑和外界的联系。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大黄蛰虫丸
?
鳖甲煎丸
公元1667-1746年:
清·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把络病发展为重要病 机学说。 提出络病治法与药物:辛味通络、虫药通络、络虚通补。 把络病治疗广泛应用于疼痛、中风、症积、痹证等病证。 运用络病理论建立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吸入温邪,鼻通肺络 ,逆传心包络中”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易滞易瘀
易入难出
经主气络主血,气病及血,伤及形质,病则 易积成形
络病病理机制
络气郁(虚)滞
络脉绌急 热毒滞络 络虚不荣
络脉瘀阻
络脉瘀塞 络息成积 络脉损伤
络病辨证八要
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 辨气病血病、辨阴阳表里 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 辨脏腑病机、辨理化检查
络病治疗原则 络以通为用
常用治络药物
提出络病学说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
病发病、病机、辨证,提出“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规范治
疗方药,论述络病学说临床运用,推动络病学临床新学科建立 。
中医络病研究的 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络
时间(时速与常度)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 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恩格斯
中医络病理论形成发展的 三个里程碑
公元前400-300年 《黄帝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
完整建立经络学说,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络脉分布-由经脉分支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 “经脉者,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 经脉》) 络脉生理-“行血气而营阴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络脉病理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发展络病理论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职责
清· 喻嘉言《医门法律· 络脉论》: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 缺典也。” 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主持人:吴以岭教授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副院长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所长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杨跃进教授 吴伟康教授 吴宗贵教授 曾定尹教授
卫气:“营(血)行脉中”“卫(气)行脉外”(《难经》)
络气:维持气血运行和脉络正常舒缩功能
神
脑为元神之府
《灵枢· 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精化气”-“真气者,经气也”-气络
脑之气络-高级神经中枢功能
心藏神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 本神》)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 平人绝谷》) “血者,神气也”(《灵枢· 营卫生会》)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
络病理论创新及建立络病学新学科
编写《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改编《络病学》教材列 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已在全国3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开 设课程, 2008年英文版《络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 列入2005年国家973计划项目
“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规律及病理 环节
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
络气郁滞(虚气留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切入点
共性病理机制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损伤等
络脉瘀阻/ 动脉硬化
络脉绌急/ 血管痉挛
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心络病变与冠心病
络气郁滞(或虚滞)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
液
生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 决气》) 循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素问· 经脉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