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摘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成分,而教师心理健康更是其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向学生传递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力量。
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介绍,总结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问题;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民众关注的一个话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作为对学生心里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专家指出,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专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等,使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众多的压力在之下,教师不堪重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和难以修复性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不可比拟的。
同时,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
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教育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而这类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近年来那些体罚、侮辱学生及伤亡致残,甚至强迫学生相互打耳光的教师屡见不鲜。
这些教师的恶行已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教师道德水准低,知识水平差”等来解释。
而这些恶劣事件背后隐藏的正是教师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依据,作为社会群体,衡量教师的心理健康应遵循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特殊性。
由于理解和观点的不同,中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西方心理学家兰肯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认为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喜欢儿童和青少年②自我调适良好,能为学生作表率③具备教育和卫生方面的知识④明了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径⑤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⑥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情绪的需要⑦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帮助他们[1]。
国内心理工作者认为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①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②悦纳教师职业③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④健全的教育意志⑤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⑥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2]。
从中外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中,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3]:(1)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3)能积极悦纳自我(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一般来说,除了参照以上健康标准外,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健康,还可使他们与其他大多数教师比较,和同龄人的心理状态比较。
也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及心理测量仪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及行为是否正常。
当然如果想要相对客观准确地判断,最好是综合运用以上标准。
二、教师心理问题现状及表现一些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教师在恃强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有20%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4]。
青年教师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缺乏社会经验,自身的德育意识较薄弱,在明辨是非善恶处理人际关系时易出现偏差。
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常常对工作难度估计不足,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使角色意识淡化。
而中年教师因为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工作家务担子重,常常处于心理紧张之中,身心均受到影响。
老年教师则因为退休,易产生惆怅心理和失落感。
人们一谈起大学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都认为他们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自身品德修养,生活水平较中学教师不知优越多少倍。
但据有关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的高校教师中,有29.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
有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心理教师该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了吧。
可事实证明即使是心理教师同样无法避免心理健康问题。
2006年,某中学一名32岁的心理健康指导的教师,最终因为无法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选择跳楼使自己得到解脱。
据说这位张老师是个很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优秀教师,可正是这样优秀的老师却无法拯救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思想工作做通。
事实上,心理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心理疑惑时,自身面对的是多重刺激,矛盾和冲突,他们是心里垃圾的收容站[6]。
而这个收容站在助人的同时却容易使自己处于心力交瘁的状态。
心理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长期处于情绪焦虑和波动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生活中、工作中的压力,还要接收他人的压力,这是其他教师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本身也会出现类似张老师这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多数都处于隐性状态。
又由于他们一直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因此一般不会引起社会的注意。
由此可见,教师已经成为目前心理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要想深入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就得了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交往问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面对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并且他们心理问题的身心状况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渗透到教师对人际关系网络中[7]。
在这其中,与学校领导、同事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由于教师工作的独立性较强,同事间协作机会相对较少,而且面临着来自同事间的竞争压力。
另外同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摩擦,进而产生沟通障碍。
学校领导管理缺乏人性化,易产生与领导间的矛盾。
而这些人际矛盾最终导致教师产生焦虑。
此外,教师在与学生和家长交往中的矛盾也应得到重视.教师与学生和家长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产生人际冲突,导致教师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2情绪心理问题教师的情绪问题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遭遇负性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调控或调控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症状。
教师最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忧郁和焦虑。
教师常常表现为长期的情绪不振疲乏、思维迟缓、不愿社交,对学生和周围事物漠然,烦躁不安,坐卧不安等。
此外,教师意识到别人不合理对待自己时,愤怒就会发生,并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当他们在选拔或者评比中受挫时,常产生恐惧,悲哀心理。
3 人格心理问题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教师的心理问题很多表现为教师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和抑郁,如容易对工作不满,缺乏愉悦感。
另外,一些教师的严重的心理问题还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障碍问题。
教师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强迫型人格障碍和攻击型人格障碍,他们往往为人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过分自我保护和警惕;情绪表现不稳定,忍耐性差,易激怒,有暴力攻击情绪。
4职业心理问题教师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
职业观念是个人对职业,职业选择,如何对待职业工作等方面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很多教师不愿吐露自己的职业是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卑微,而这正是教师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当教师身心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其教学方法可能显得不灵活,不恰当,职业行为出现异常。
职业倦怠在教师职业行为方面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而它又由三种核心成分构成[8]:第一,情感衰竭,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经常表现出疲劳反感,容忍度低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有一种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
第二,去个性化,经历职业倦怠的教师,会逃避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恶,挖苦谩骂,甚至是滥施惩罚,他们还会讽刺同事。
第三,个人成就感低,教师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他们常把工作中的不成功因素归结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教师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长此以往,他们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
B 指心理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和;E指自我强度即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9]。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大致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1工作压力大主要表现在教师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除了每天繁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还要从事科研工作,家访,业务进修及各种会议等,工作时间远远多于8小时,这种长时间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势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考核压力过大。
现在许多学校将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教学成绩很多时候都跟评优评先进,工资奖金挂钩,直接导致教师间的竞争加剧。
而且许多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分配不均待遇不公平等问题使得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对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的影响,有的学生个性鲜明、倔强、富有思想,有的学生骄横懒散,给教师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挑战。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广,使得教师的权威形象受到质疑。
除了要面对学生,教师还要应对家长的高期望,某些家长对教师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近乎苛刻的要求。
而有的家长过多干涉教师教学工作,对教师冷嘲热讽,甚至直接是人身攻击。
面对这些学生家长的刻薄和非难,教师易处于焦虑、急躁的不良状态。
(二)内部原因1社会高期望与自我定位的冲突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无形中给教师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教师有自己的报负和理想,他们希望自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教师又担心因投入太多的经历和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教师角色意识变得模糊,职业倦怠也不知不觉地产生。
2多重角色的冲突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了许多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还得承担学校管理者。
同时教师还身兼家庭的多种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
角色间的转换频繁,易出现多重角色的冲突和重叠,角色的固着也会造成教师与环境不相适应,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
3脑体倒挂引发教师的心理失衡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资待遇等虽然有所提升,但和其他行业相比,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等都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款爷”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劳动创造所得到的巨大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使得教师对人生,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和不公平感,继而使教师心理失衡,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