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0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反动南迁,并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刺军,让千百万人民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但英宗复位后,于谦却被诬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著有《于忠肃集》。

王冕,字元章,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诗人。

性孤傲,鄙视权贵,应试不中,过着游历生活,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

著有《竹斋集》。

5.从资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内心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今天就让我们分别通过这两首古诗,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1.初读古诗,识字。

(1)大家打开书,自己自由朗读,争取读正确、流利(2)出示古诗,谁来分别朗读这两首古诗?(3)你认为哪个字,最易读错?预设:“谦”字,容易和“嫌、、“歉”形近字混淆,“冕”字,是形音字。

“锤”字,是翘舌音。

(4)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预设:“焚、”、“砚”字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规范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焚”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砚”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而“烧”字的斜钩上没有点,左窄右宽。

请同学们先描红,再规范书与两遍。

(5)在这两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预设:第一首诗《石灰吟》第四句中的“留”与第二首诗《墨梅》第四句中的“流”,同音不同字,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请您说说吧!2.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断句,这也是有规律的,先看看,再读一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重音、韵味,采取老师范读、同位互相读等方式读好这两首古诗。

(2)3.两首古诗主要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相机点拨《石灰吟》主要展现石灰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感受石灰的坚强,不服输的精神。

从“全不怕、在人间”两个词语感受到石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尝试再谈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山石在深山里不怕铁锤的打击,不怕烈火的焚烧,成为石灰,为人类造福。

)《墨梅》主要展现梅花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淡墨痕、不要人夸、只流”等词语体现梅花的开放在寒冷的冬季, 可依然把宜人的芳香留给人间)尝试再交流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梅花傲放于寒冬中,可把芳香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文诗对照,诵读《石灰吟》,感知“抗争”。

1. 谁能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师总结并相机板书: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2. 我们都知道,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借助许多资料,才能完 成,非常不便,今天,我们只需借助一篇文章,就能感悟到这首古诗的真谛。

3.这是老师根据搜集的《石灰吟》的背景资料,改写的一篇记叙文,相 信它能很直观地帮你了解这首古诗。

(1)出示老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

(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两首古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说,这凛然碎身留清白改写《石灰吟》不难看出,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

作者借石灰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你看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这不就是于谦敢于向权贵抗争的真实写照吗?(2)学生自由读,谈自己的收获。

4.文诗对照,学习古诗(1)解诗题。

①对照改写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理解“吟”字,哪一句话的哪一个词对“吟”字做了最恰当的解读?(从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唱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矿这句话中明白“吟”是“吟唱”的意思。

)②老师相机补充解释:“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含“吟”的古诗?相机积累:《游子吟》、《边城吟》、《蚕妇吟》、《插花吟》等③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交流对石灰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石灰的形式过程、作用等方面认知)④题目是古诗的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擦的更亮一些,再大声朗读诗题。

再想一想12岁的于谦,目睹着深山铁锤、烈火锤炼石灰的过程,是何种心情?请把他的心情通过读诗题,读出来。

(生读)(2)明诗意。

① 结合展示的记叙文,想一想,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 请用笔标画出来。

述一下吗?(主要元素有:少年、工人、铁锤锤打石头、烈火煅烧石灰)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这个场景的呢? ② 解读1、2句。

这两句诗中的“千锤万击、若等闲”怎样理解?“千”与“万”是指一 千次和一万次吗?学生 结合第三自然段 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千锤万击”指千万次的锤打敲凿。

“千万”是形容锤打的次数极多,这里是虚指。

谈一谈“千锤万击”是一种什么感觉?你积累了哪些“千X 万X ”结构的成语? 交流积累:千军万马、千差万别、千恩万谢千峰万壑、千刀万剐“若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自然段) 多了不起的山石啊,经得住锤打与焚烧,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

③ 解读3、4句。

谁来尝试说一说,3、4句诗的意思?你是怎样知道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粉骨碎身”怎样理解? “全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什么?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交流展示标画的句子。

当你读到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描——再将诗与文中的第 4 自然段对照读,你读出了什么?(无私奉献)④请对照1、3、4 自然段,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悟诗境。

①诗文对照,入诗境品读古诗,在《石灰吟》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千锤万击”“若等闲”让我感受到了坚强不屈;“粉骨碎身”感受到了舍弃了一切;“留清白在人间”则一个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眼前。

——再读文章,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诗文对照熟读它们,将它们牢牢记住。

②师引生入诗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跨跃时空,来到永乐年间的一个深山,这里有一座石灰窑前,一位翩翩少年来到这里,他看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吗?(同位交流后再展示评价)③你能尝试把最吸引你的古诗句、精彩语段背诵下来吗?(4)诵诗情,悟写法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的石灰这个形象,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最恰当?坚强不屈、洁身自好、无私奉献、不屈不挠)你能通过读再现石灰的这种高大形象吗?②再阅读于谦简介,哪些词语形容他最恰当? (敢于抗争、不同流合污)③将于谦与石灰相对比,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屈服,敢于抗争)(四)识坎坷人生,学写法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

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3.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 一诵一一少年抒怀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

想想当时的少年 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2)二诵一一为官感悟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 《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 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 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 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 三诵一一临刑陈词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 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

我们一齐诵读全诗。

)于谦的知己又多了。

(4)四诵一一后世评价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

从《石灰吟》这首诗中, 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 读。

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