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积累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
2.了解文言文主语的省略。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导学:(学一学)
1.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陶渊明对社会现实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
2.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4.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划出疑难字,词,句。
5.掌握下列文言字词的意思。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缘.溪行()落英缤纷
..()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并怡然
..自乐()具.答之()咸.来问讯()
遂.与外人间隔()
此为一一为具言
..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便扶向
..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
及.郡下()
(2)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魏晋()
不足
..为外人道也()
(3)一词多义:
之:渔人甚异之()具答之()
舍:屋舍俨然()便舍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预习收获和障碍:
四.合作交流议一议:
(一)预习交流(处理预习中的问题)
小组内分段翻译课文,共同解决疑难字词句。
(二)课堂训练(展示才能说一说,先练后展)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
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这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
3.桃花源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4.桃花源人听完渔人讲述外面的世界后,为什么“皆汉
惋”?
5.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五.反思提升(想一想)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描绘的社会理想?
六.课堂检测(小试牛刀做一做)
1.注意:
豁.然()俨.然()阡陌
..()
诣.太守()垂髫.()人语.云()
2.解释:
欲穷.其林()落英缤纷
..()
才.通人()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无论
..魏晋()
不足
..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陇县城关镇中学“导学单”设计稿
八年级班姓名:科目:语文课题:《桃花源记》课型:展示课主备人:安琦审核:组名:
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1)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造句: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造句:
4.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 行数十/ 步B.余人各复/ 延至其/ 家
C.缘溪/ 行,忘/ 路之远近D.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咸:②邑人:
③绝境:④无论:
⑤不足:
2.翻译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5.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自我评价: A B C D
教师评价: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