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及种类
作者:邱风英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情境教学法就是把知识融入生动的场景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文简要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及其种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含义种类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热情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情境法的种类
1.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习要回归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资源,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理解。
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现象,设置生物课堂教学情境。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印象,而且还能在分析、思考、讨论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断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
2.形象化的教学情境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往往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无疑能有效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在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其次,情境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如在教学“人的生殖”时,笔者播放了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的视频,使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了这个神秘的过程;又如在介绍青春期时,笔者播放了相关影片,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化的教学情境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在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中有很多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经历,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摩尔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研究等,创设情感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不但能领会其艰辛的探索过程,而且可以体会科学家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深奥、抽象是生物基本理论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情境中,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以形象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去引导学生的态度与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此外,在课堂上,为了逼真、还原生物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可以借用生物标本,深入浅出地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变深奥为浅显易懂,变抽象为具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易于学生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晓春.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浅见[J].考试周刊,2012,(41).
[2]丁文奎.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陆耀龙.初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