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新课改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1

(完整版)新课改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误区与组织策略(西华初中王平)(本文在2011年甘肃省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颁发的三等奖)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有一段时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人们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窄化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摆放……我们教师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的多寡、分组有哪些原则、班级人数较多怎么办等。

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下面是我校数学课堂中的几个典型现象:[现象1]学生虽然团团坐,6——8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组长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余小组成员。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现象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现象3]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行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现象4]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

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

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有效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我们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从以上几种现象,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我们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我们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精神对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我认为,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男女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为宜。

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

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长培训活动。

在参与全班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组长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精心设计、有效讨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教师在集体备课和自行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

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组长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由小组长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

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 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五)倡导、鼓励竞争与挑战,激发小组合作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组员都要有奋斗目标,挑战对象,组与组之间要相互挑战,互相监督、互相竞争,利用是否完成目标,是否挑战成功,争座位,争全级排名的方式来激发各小组成员的斗志和竞争意识,激发各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精神。

(六)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