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
Bt1 + Bt 2 NRP = ∑ − (C1 + C2 ) t t =1 (1 + r )
n
其中, 为净收益现值, 其中,NRP为净收益现值,Bt1为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 为净收益现值 年从新职业中取得 的直接预期收益, 的直接预期收益, Bt2为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 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 期收益, 为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 期收益,C1为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C2为劳动力流 动的间接成本, 为预期工作的年限 为贴现率 为预期工作的年限, 为贴现率。 动的间接成本,n为预期工作的年限,r为贴现率。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流动决策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 流动决策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
一、概念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 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 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 部门或行业间、 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 转移行为。 转移行为。
(二)托达罗模型 (1)城乡劳动力迁移是理性的,迁移动力是劳动力在城市和 城乡劳动力迁移是理性的, 城乡劳动力迁移是理性的 农村获得的预期收入差别,而非即期绝对收入差别。 农村获得的预期收入差别,而非即期绝对收入差别。 (2)个 个 体迁移决策是建立在个体素质、 体迁移决策是建立在个体素质、其进城后找到工作的概率和 收入,以及迁移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包括心理成本 包括心理成本)等因 收入,以及迁移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包括心理成本 等因 素综合权衡后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素综合权衡后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3)人们在作出迁移决策 人们在作出迁移决策 时,不仅考虑短期内的预期收入和成本,而且考虑长期的预 不仅考虑短期内的预期收入和成本, 期收入和成本,甚至从整个生命周期来权衡; 期收入和成本,甚至从整个生命周期来权衡;如果长期收入 能弥补短期损失,他们也会作出迁移决定。 能弥补短期损失,他们也会作出迁移决定。(4)当城乡预期 当城乡预期 收入差别较大时, 收入差别较大时,向城市的迁移率大于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二、二战后的迁移理论
(一)刘易斯的城乡迁移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 元经济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两个部门: 元经济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两个部门:一个 是人口众多、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传统农业部门, 是人口众多、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 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 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就是现代 工业部门以不变的工资率吸收农村边际生产率为零的无限供 给状态下劳动力的过程; 给状态下劳动力的过程;现代工业部门有把积累全部转化为 投资的动力,投资越多,吸收劳动力就业越多, 投资的动力,投资越多,吸收劳动力就业越多,直到把农村 剩余劳动力吸收完为止。 剩余劳动力吸收完为止。 三个特别重要的假设: 三个特别重要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农村劳动力的无限 供给。第二个假设是城市工资率固定。 供给。第二个假设是城市工资率固定。第三个假设是现代工 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同比例增加。 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同比例增加。
二、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一)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二)不同地区和工作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 的差异 (三)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制度 (四)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 门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务工经 商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79-1983):制度限制 第二阶段(1984-1991):政策允许 第三阶段(1992-至今):有序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一)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 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 4.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 (二)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1.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 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 2.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 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 3.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2003年 2003年,湖北籍青年孙志刚被广州一派出所收容并惨 遭毒打致死的事件,被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遭毒打致死的事件,被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正是孙 志刚的大学生身份和他的不明不白的惨死, 志刚的大学生身份和他的不明不白的惨死,使我们能 够对《收容遣送制度》做一次深深的思考。 够对《收容遣送制度》做一次深深的思考。 号令, 6月20日,国务院第 月 日 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 号令 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今年8月 日起施行 日起施行。 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今年 月1日起施行。 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 月国务院发布的《 年 月国务院发布的 送办法》同时废止。 送办法》同时废止。新办法提出了全新的自愿救助的 原则,取消了强制手段。 原则,取消了强制手段。
(一)新经济迁移理论
新经济迁移理论强调家庭作为决策主体的重要性, 新经济迁移理论强调家庭作为决策主体的重要性,家庭根 据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 据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决定其成员的外出 或迁移。该理论中有三个中心概念特别重要:一是“ 或迁移。该理论中有三个中心概念特别重要:一是“风险转 在当地市场条件下,家庭收入是不稳定的, 移”。在当地市场条件下,家庭收入是不稳定的,为了规避 风险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 风险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家庭会决定其部分成员外出打工 或迁移,以减少对当地传统的或单一的收入来源的依赖。二 或迁移,以减少对当地传统的或单一的收入来源的依赖。 经济约束” 在当地, 是“经济约束”。在当地,许多家庭面临资金约束和制度供 给的短缺,如没有农作物保险,没有失业保险, 给的短缺,如没有农作物保险,没有失业保险,也没有足够 的信贷支持。三是“相对剥夺” 的信贷支持。三是“相对剥夺”。
(三)世界系统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 和解释人口迁移问题。 和解释人口迁移问题。随着资本主义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发 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分割, 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分割,竞争的结果是多数发展中国 家被边缘化,自身的发展过程被中断,成为部分核心国(发达 家被边缘化,自身的发展过程被中断,成为部分核心国 发达 国家)的附属国 的附属国。 国家 的附属国。发达国家的资本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的各个角 控制了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 落,控制了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于是双向流动不 可避免,在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同时, 可避免,在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劳 动力、原材料等也向发达国家流动。 动力、原材料等也向发达国家流动。这种流动不是工资率差 异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异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是指迁移者、未迁移者和以前的迁移者之间 凭借亲属关系、 凭借亲属关系、邻居关系或同乡关系等在迁出地和迁入地 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信息关系。未迁移者通过这个网络, 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信息关系。未迁移者通过这个网络,了 解外地信息和寻找就业机会,一旦成功迁移后, 解外地信息和寻找就业机会,一旦成功迁移后,又自动成 为迁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成为新的信息来源和发布者, 为迁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成为新的信息来源和发布者, 从而带动和影响一批新的迁移者。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从而带动和影响一批新的迁移者。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不断拓展的结果是迁移成本下降, 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不断拓展的结果是迁移成本下降,流 动后找不到工作的风险降低,迁移成功率提高。 动后找不到工作的风险降低,迁移成功率提高。 基本假设有: 迁移网络一旦形成, 基本假设有:(1)迁移网络一旦形成,它会无限扩展, 迁移网络一旦形成 它会无限扩展, 让愿意迁移的人分享信息; 让愿意迁移的人分享信息;(2)迁移规模一定程度上不是强 迁移规模一定程度上不是强 烈地受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收入差距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烈地受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收入差距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因为事前占有充分的信息, 因为事前占有充分的信息,使得迁移成本和风险都大幅度 下降; 迁移网络一旦形成, 下降;(3)迁移网络一旦形成,政府对迁移流动的控制就不 迁移网络一旦形成 那么容易, 那么容易,特别是国际移民中一些地下移民组织能够绕过 政府的控制。 政府的控制。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 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年龄 教育程度 流动距离 失业率 工会力量 国家和地方政策 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 国际环境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优化决策
社会标准 企业标准 劳动力标准
劳动力迁移理论
一、二战之前的迁移理论 (一)瑞文斯汀法则 人口迁移的六个法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二是有 人口迁移的六个法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 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女性人口更倾向于短 期迁移,男性人口则长、短期兼而有之。 期迁移,男性人口则长、短期兼而有之。三是人口迁移总 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因此净迁移总是小于总迁移。 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因此净迁移总是小于总迁移。四是农 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 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迁移有利于制造业和 商业的发展,并被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吸引。 商业的发展,并被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吸引。六是迁移的 主要动力是经济原因。 主要动力是经济原因。
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一)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 1.直接收益 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 心理收益 (二)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 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有利于劳动力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劳动力地位的提高 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三、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一)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第一、 (二)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三)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五)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向经济发达地 区或国家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