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复习答案

西方社会学复习答案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1.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与确立(第二、三、四章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1.自1838年( 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2.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A D )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3.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BCD )三个不同的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4.孔德将(B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1.社会物理学(孔德)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他把社会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认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2.社会秩序(孔德)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3.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

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2.斯宾塞站在(AB )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2.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体的制约性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3.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BD )。

A.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B.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4.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AB )。

A.个体团结B.机械团结C.群体团结D.有机团结5.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ABD )。

A.利己性自杀B.利他性自杀C.恐惧性自杀D.失范性自杀1.机械团结(迪尔凯姆)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2.有机团结(迪尔凯姆)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3.社会比率(迪尔凯姆)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4.集体表象(迪尔凯姆)人们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共有的集体观念,包括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

第七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1.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2.帕累托认为,只有在(D )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3.帕累托认为,下列属于派生物的是:(ABD )。

A.哲学B.伦理学C.本能D.政治学4.帕累托用剩余物概念来说明人们最基本的尚未上升到逻辑层面的心理结构,剩余物包含以下哪几类(ABCD )。

A.联合的本能B.群体持续性C.通过外在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D.个人与其附属权利的整合性2. 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确立(第五、六章韦伯、齐美尔)第六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1.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2.韦伯主张用(C )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

A.客观论B.主观论C.理解论D.认识论3.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BCD )。

A.关心B.投入C.体验D.设身处地4.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包含下列哪几类?(ABCD )A.价值理性行动B.工具理性行动C.传统性行动D.情感性行动1.社会唯名论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1.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2.齐美尔根据(ABD )几个标准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A.服从于个人B.服从于多数人C.服从于组织D.服从于思想原则1.社会形式(齐美尔)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1.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第八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1.帕森斯认为,(D )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B.群体C.个体D.社会行动2.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3.帕森斯认为,(B )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A.行动目标B.价值取向C.社会进步D.物质利益4.下列哪几点属于帕森斯论述的社会系统结构功能框架的内容?(ABCD )A.适应B.目标达到C.整合D.模式维持2. 反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第九章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1.默顿认为,(A )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结果,它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做出贡献,而这种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

A.显性的B.重要的C.积极的D.组织的2.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1.中程理论(默顿)中程理论是一种介于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

这种社会学理论,不仅直接面对经验事实,而且能概括出不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观点。

1.默顿怎样批判结构功能主义?(见教材)2.默顿怎样论述中程功能分析原则? (见教材)第十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1.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C )。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2.米德认为,西方语言中我的主格I同宾格me之分,实质是自我意识(C )的清楚表现。

A.正确B.清楚C.分化D.整合3.米德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BCD)A.孕育B.游戏C.嬉戏D.普遍化他人4.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BCD)。

A.娱乐性B.复杂性C.组织性D.规则性霍曼斯与布劳的交换理论第11、12章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1.霍曼斯认为,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B)。

A.内部系统B.外部系统C.客观系统D.主观系统2.霍曼斯认为,(A)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

A.成本B.关爱C.友谊D.帮助1.利益最小原则(霍曼斯)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

他认为,在社会交换行为中,如果一个人在交换中付出的成本大于对方,而获得的报酬却小于对方,那么他在交换中将获得支配对方和控制交换行为的权力。

霍曼斯称之为“利益最小原则”。

2.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在霍曼斯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交换行为中提供给其他人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资源,他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尤其在他提供的资源具有普遍性的需求时,他获得的交换权力就更大。

1.霍曼斯是怎样论述群体凝聚力的?(见教材)1.布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A)。

A.提供帮助B.显示能力C.开展竞争D.学习优点1.内部报酬(布劳)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

2.外部报酬(布劳)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

冲突论(13章科塞、柯林斯、达伦多夫)1.以下哪些学者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BCD )。

A.布劳B.科塞C.达伦多夫D.柯林斯2.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而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 D )。

A.严重障碍B.不利因素C.破坏因素D.根本动力3.(D)是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

A.社会矛盾B.利益关系C.阶级斗争D.互动仪式链1.柯林斯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三)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或后现代社会学理论)1. 常人方法学(14章加芬克尔)1.常人方法学超越了(C)的对立。

A.个人与社会B.唯物与唯心C.主观与客观D.传统与现代2.加芬克尔怎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首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

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而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即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努力和工作。

其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

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完成的,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的,具有空间局部性。

再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

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在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者说隐含)双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非没有影响。

最后,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

加芬克尔认为,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可描述的,也就是还是可以说明的。

2.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15章)1.丹尼尔•贝尔认为,(C )在产业结构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首要标志。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知识经济2.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在于:(B )上升到首要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