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序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章将围绕环紧问题的产生和分布,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一、从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看环境问题的产生(一)环境的概念人类社会周围一切地理事物的组合称为地理环境。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人类社会是地理环境发展的产物,又从地理环境中分离出来。
人类与环境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环境随时都将对地理环境产生作用,地理环境也会因此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牛顿第三定律”)(二)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1.人类对环境的依赖:(1)依赖于环境的空间和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依赖于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自净能力。
(3)人类通过向环境的获取和排放对环境产生影响。
2.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4)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逐步接受环境的良性反馈,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补充环境问题的概念: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供应能力和自净能力)时,环境就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使得环境产生的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甚至生存的种种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四种污染源(三废、放射性物质)、七种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五种生态破坏形式环境污染案例: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死亡老人400人。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死亡4000人。
燃煤释放S02和烟尘又遭遇逆温所致。
1953年日本九州水俣事件,死亡1004人,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洋所致。
1984年前苏联(现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反应堆爆炸所致,死亡203人,13万人疏散,直接经济损失30亿美元。
生态破坏案例:介绍2006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福建某地区近两年将两万多亩山林砍伐一光的悲剧。
我国近年来的草原大劫难头发菜,又名“含珠藻”、“龙须菜”、“发菜”,因其色黑、形如乱发而得名。
它鲜美可口、回味隽永,营养价值极高,又产于荒漠、半荒漠之地,故而又有“戈壁之珍”的誉称。
发菜是甘肃的著名特产之一,其主要产地在河西,其中尤以武威古浪、金昌永昌等地的发菜质量为佳绝。
每年11 月至翌年5 月,是甘肃发菜的采收季节。
此时河西的戈壁荒漠草丛中,溪流里,一丛丛天然生长的发菜,举目皆是。
人们将它轻轻搂起,经过挑选整理、剔除杂质、晒成干菜,按质分级、精心包装,运往国内外市场。
发菜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属于蓝藻门,念珠藻科,念珠藻类。
中国食用发菜历史悠久,据说,早在汉代,苏武在匈奴牧羊时,就“渴饮雪,饥吞旃”,“旃”即发菜的古称。
到了唐代,已有人采集加工发菜作为商品出售。
清代,发菜是向宫廷进贡的贡品。
至今,甘肃的大小宾馆,在招待宾客时,都有几道用发菜做成的佳肴,如“酿发菜”、“金鱼发菜”、“和平发菜”、“绣球发菜”、“小鸭发菜”、“杏花发菜”、“月宫发菜”、“熊猫发菜”等,以谐“发财”之音,取“发财”之意。
每年春节,亲戚朋友互相拜会,也均以发菜馈赠,表示“恭喜!发财!”的美好祝愿。
发菜不但脆滑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利尿、化痰、清热解毒、顺肠理肺、滋补等功效。
常食发菜,对高血压、佝偻病、营养不良、慢性气管炎、内热痰结、甲状腺肿大、妇女月经不调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由于发菜的功效以及谐音,俄尼蒙古大草原近年来增在遭受着一场搂发菜带来的生态灾难。
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严重于发达国家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面临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介绍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连续报道的中国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的案例,“没有回收处理技术,回收面临尴尬。
一节纽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届六号电池可以污染1.5平方米的土地(使之失去肥力)介绍淮河、滇池、太湖污染后治理的艰难。
3.发达国家将物能耗高、污染大的重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介绍美国一年消耗3亿双鞋,但没有一家制鞋厂的案例。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表现:酸雨、国际性河流流域污染、热带雨林破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人口压力:1.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1)人口增长缓慢期(工业革命以前):1650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及其缓慢。
到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只有5亿。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很低。
(2)人口增长加快期(工业革命——二次世界大战):175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高。
(3)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人口迅猛增长。
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
(4)二十世纪60年代,人口增长趋缓。
发达国家有些已经出现零或负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尽管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仍将大量增加。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估计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幅度增长。
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
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需要说明的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是世界六十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十年。
为世界的人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讲解近年来中国城市“丁克家庭”的出现,独生子女的出现,以及都生子女不愿让自己的父母在生二胎的意识变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2)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目前多接近零增长或负增长。
3.影响: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长,最终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导致种种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和技术的落后。
1.过度开采:对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会直接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采富弃贫、采厚弃薄,毁草种粮、乱垦滥采等2.有害性生产: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这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以讲解学生书写用笔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水笔使用对于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提倡学生是用钢笔书写,既有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揭示人类由于贫困而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单产、总产不足——进一步扩大耕地、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危害经济增长一班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只是关注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这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作为大家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及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在环境问题没有表现出来时,可能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但从长远看来,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
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要给学生说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我国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事实上还是走向了这一误区,目前我国十一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社会”、变追求“又快又好”为“又好又快”就是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意识的体现。
介绍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14日报道的海南石禄铁矿无序开采、乱挖滥采,政府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荒漠遍布,满目疮痍的悲剧。
2.经济发展:是一种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它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了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流域的改善。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应在发展中解决。
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结构资源问题的表现:森林资源锐减、淡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和退化(水土流失、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乱垦滥伐、和气候的干旱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要注意,不能让自然按人的规则进行运转,盲目的自然保护,也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
补充实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阶段: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相继变成荒漠,中美洲的热带弟弟几乎人烟断绝,我国的黄土高原变成了千沟万壑的严重水土流失地区。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
人类征服自然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破坏,使部分资源面临耗竭的危险;人类向自然界任意排放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循环再生功能,导致环境污染。
世界人口剧增,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点内涵。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点内涵的相互关系: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是指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是条件,是说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是指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代际、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其含义是:①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②各国有权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但不能对其他国家环境造成损害;③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