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

学校代码:10052学生学号:S110426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姓名:马楠年级: 2011级研究生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课程名称:西北民族志专题研究任课教师:张亚辉完成日期:2012.1.25学生姓名马楠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成绩评语任课教师:年月日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摘要:《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中西方文化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中国文化史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最早是1948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的,但书中的内容却是1940年上半期写成的,即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家离国破,河山沦丧。

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国人爱国热忱。

所以《导论》不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而且也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

此书是钱穆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纲领性和奠基性的著作,他在序中称:“迄今四十六年来,余对中国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1可见此书在钱穆整个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之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古代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等观念、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等等重大问题。

在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钱穆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对中西文化予以了系统的比较,在对比中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并主张偏重于人文科学的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向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西方文化学习,以应对在西方文化浪潮冲击下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

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观钱穆对中国文化的阐释,集中表现为他的中国文化观。

关于文化的本质,“五四”以来,学者们意见不一。

胡适区分文化与文明,认为先有文明,然后才有文化。

他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2。

”他反驳了西洋文明为唯物的、东方文明为精神的这种“东方民族夸大狂的病态心理”,认为凡文明都是人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或单是物质的。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3”梁漱溟指1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2胡适.我们州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J].现代评论(4卷).1926(7).3桨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4'他们都吃一种大文化关,把文化界定为生活方式。

贺麟认为,“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5”他缩小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

与上述诸家的文化解释相比,钱穆先生在一开篇就明确地指出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对于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他基于这样的信念,“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生活而言,文明可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身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6钱穆对文化的探讨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从文化与人生关系角度把握文化,提出文化就是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文化,“文化尽管必需在每一个个人人生上表现,但个人人生究竟无法超脱文化而存在。

文化规范着个人人生,指导着个人人生,而有其超越于每一个个人人生之外之上的客观存在。

这一种存在,即是文化学的对象”7。

他所理解的生命是一种群体的生命,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伸展、不断成长,揭示了文化即是人的类生活,群体人生的特征。

其二是通过对文化与文明的比较,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的内涵。

他认为,“文化”偏重于内,属于“内心精神”,而“文明”偏重于外,属于文化的外化、物化。

他说:“‘文明“文化’两辞,皆自西方造译而来。

此二语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在他看来,近代一切工业机械,全是由欧美人发明的.这就表现了近代欧美的文化精神。

而这些机械发明后,可以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使用,但是,世界各地模仿制造机械,只是接受了近代欧美文明,而不是近代欧美文化。

因为,产生机械的是文化,应用机械而造成人生形形色色的是文叫。

文化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两种类型说钱穆的中西方文化是两种类型文化的提法,在《导论》中成形地得以体现。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钱穆先生把它归功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具有很强的环境决定论倾向。

钱先生认为人类文化,穷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尤其是气候、物产的相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生出种种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慧发展方向乃至心理上、性格上的种种不同。

由此种种不同,而引发出文化精神的截然相异。

基于这一理解,钱先生在《导论》中把人类文化分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类型。

这三种文化就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言,实际上又可并归为农耕文化和游牧商业文化两大类型。

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在文化类型上属于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

他说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其生活方式是安守田土,依时而行。

因此,在农业社会中生长的民族,“一向注重向内看”,不求空间扩展,“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其特征。

与“但求安足”的中国农耕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则属于典型的“惟求富强”的商业文化。

这种文化与发源于草原高原地带、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一样,起源于“内不足”。

这种“内不足”的经济状态促使他们不断地向外寻求、征服,以“吸收外面来营养自己”,因此商4梁漱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P278.6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7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局,1983.业文化比较注意空间的拓展和武力的征服,有强烈的战胜欲和克服欲,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详见《导论》第14~16页的相关论述)。

在钱穆先生看来,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不同,中西文化的其他不同特点都是在这一根本差异的基础上衍演和发展起来的。

比如在宇宙观上,由于中国文化是在平原农耕地带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在土地上发展生产,就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

因此长期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常常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的一体,主张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

由于中国文化主张天人交贯,“求循人以达天”,于是又形成了顺乎自然、行乎自然的人生观,这集中表现为中国人希望自觉地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力求将人生投入大自然中,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生息相处。

钱先生说中国文化所讲的自然,乃是生命化、精神化的自然,人生是自然化、艺术化的人生,自然建立在人生中,人生又包蕴在自然中,表达自然即为表达人生,因此中国文化演进的趋向和途辙必然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艺术化”(详见《导论》第四章《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的有关论述)。

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乎自然的有情人生观相反,西方文化“注重向外看”,比较偏向于先向外探寻自然,因而他们看世界时,常常是处于两体对立的状态,“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

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导论·弁言》第2~3页,又见《导论》第18~19页的有关论述)。

所以,西方文化在宇宙观、人生观明显表现出了天人对立、役使天地的倾向。

再如就学术而言,西方学术重区分、学术贵分门别类,宗教、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皆各自独立发展。

比如近代西方科学、艺术、宗教分而为三,而宗教与科学则为两极。

中国学术则重融通,一切学问皆会通合一,融为一体(参见《导论》第224~226页的论述)。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相异,由此而形成了中西文化在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学术上等方面的不同。

由此,钱先生得出了“中西双方的人生观念、文化精神和历史大流,有些处是完全各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导论》第20页)的结论。

钱先生的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针对全盘西化论的主张而提出来的。

西化论者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只看到了中国固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时代落差,过分注重和强调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向,忽略了对民族文化个性差异的分析,因而认为中国西文化的差异是“古今之异”,是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钱先生通过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他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并非时间上的“古今之异”,恰恰相反,中西文就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类型的不同,在于农耕文化度商业文化的相异。

鉴于此,钱先生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多从中西文化各自的民族性着眼进行比较,进而强调世界上各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这样便肯定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殊价值。

这实际上坚持了文化发展的多元论,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说和全盘西化论的一种回应和反动,旨在以此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既然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他们各自具有起平等的、独特的价值,那么就决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的价值取向、思维形为方式和所经历的道路看成是人类文化唯一正常的模式去衡量和评估其他文明。

从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观出发,钱穆先生极力反对用西方的概念来硬套和强解中国的学术思想,反对以西方文化的一元发展模式来衡定和取舍中国文化,力主站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立场上,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

三、家国同构的政治观在钱穆看来,人类文化精神的差异根本上是由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根据钱穆的说法,中国文化精神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安分守己的趋向于和平的文化,此种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逻辑,与西方文化并无高下之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