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护理常规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
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
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
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
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护理问题】
(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血液、体液排出病毒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HIV感染致机体消耗增加、营养摄入不足及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的出血有关。
(3)体温过高与HIV感染有关。
(4)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5)躯体运动障碍与关节出血、脑萎缩有关。
(6)恐惧与病情重及传染性强有关。
(7)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1、血液、体液隔离。
2、休息艾滋病病人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消耗。
症状减轻后可逐渐起床活动。
病室应安静、舒适、空气清新。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设法促进病人食欲。
腹泻病人,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餐,少食含纤维素多的饮食。
不能进食者给以静脉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对症护理
(1)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进行对症护理,密切观察上述症状的表现及变化。
(2)因艾滋病病人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差,易发生继发感染,口腔和皮肤常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门户,因此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发生感染。
(3)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5、药物治疗的护理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AZT,该药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可出现贫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亦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定期检查血常规。
6、心理护理艾滋病预后不良,且社会上人们对艾滋病也怀有恐惧心理,因此,病人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无助或恐惧等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报复、自杀等行为。
因此,护士应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及分析病人真实思想,针对病人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满足合理需求,解除病人孤独、恐惧感,不应采取歧视和惩罚性态度,或表现出害怕被传染的恐惧心理。
还应做好家属及周围人的工作,不要对病人采取鄙弃态度,应尊重病人人格,给以关怀、温暖和同情,使其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健康教育】
(1)坚持洁身自爱,不滥交,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4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
(6)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7)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