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南通等七市三模作文讲评
2020南通等七市三模作文讲评
我们的意识是长在文化血脉上的,有传统的
传承的是经典,而创新则是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我们如
今在娱乐产品上耗费过多的资源,其实是掩饰他们本质的匮乏, 没有过去承托的新物,本质是匮乏的,找不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未来也在一片虚无里。
在谈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时,白先勇指出,“利用现
代,而不是滥用现代;继承传统,而不因循传统”。这也是对待 传统的最好方式了。经典是传统里大浪淘沙留下的一小撮,是我 们“去粗留精”与过去共生的美好结局。
里尔克说:“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
他一点点完成”。当代不是完全崭新的当代,它身上有种与过往的 亲近,那些难觅踪迹的过往,传统,当代依赖他们,吸取他们,从 而长出一个自给自足的自己。大地是孕育现代的场所,春风飒至, 我们就有一株更青春的牡丹。
白先勇先生说:希望让传统文化“还魂”,如 果我们的传统不在时,我们的灵魂会一直流放,可回头 一看,唉,怎么后院那株牡丹最美!”
白先勇先生的话带有文人特有的质地与清爽,
手持话筒,姿态笃定,灯光打在他从容笑眯的脸上,还真有点“旧 式”的滋味。
身后是杜丽娘与柳生依偎低诉的画报——青春 版《牡丹亭》,仿佛那婉转了百年的时光倏然重现。
我才明白那株牡丹的意味,有种历史的厚重与 姝丽。这牡丹是过去来的,却如长信宫的灯火,延续至今。
《霸王别姬》中的老班主说,是人就得听戏,有戏就有咱们梨园行。曾经 的戏与如今的电影电视剧地位是等同的,都必须扎根大众,从生活中汲取 力量,若戏人清高,岂不可笑!“给文明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这话是该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北京古城墙上的。
继承过去的兼容并包,继承过去的昌盛繁茂。尽管少不了批驳,但这并非 是不爱我们的过去与文化,只是恨它不够好,不是磕磕巴巴念个话本就叫 继承过去,不是抖抖索索甩两段水袖就叫继承过去,该继承的是开放包容、 创新求实,是取其精华、激其污浊。
终人散。杜丽娘歌道:“但愿那落月重生灯再明。”那株旧时的 牡丹,照耀着如今的我们满心通明。
《我家后院有株牡丹》二类中58分。明代大剧 作家汤显祖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 天香花中之后,作者以著名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 《牡丹亭》为论据来写继承过去的价值意义,从 “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不仅是“找 到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更是对经典的传承, 对传统的创新。选材新颖,有自己思考的深度。 语言功底厚实,凝练典雅有质感。书写清秀、整 洁,赏心悦目。
南通等七市三模作文讲评
未曾过去 我曾问过父亲,咱们老家的婚丧礼俗里,有那几条是过去有,如今 湮没了的?父亲一笑,说一条也没有。 我怔然,原来我们果真踏不出过去留下的转圈,原来过去一者蛰伏 在现在和未来底下,悄无声息,发光发热。 然而待眼光发3大了些,我却又不信!我看到将地方戏曲圈在围栏里 念几段旧本子的场景,我看到将竹篾手艺封进玻璃窗落灰的场景,我看 到将刺绣绢布锁进樟木箱子里发黄脆落的场景……更可笑的是有人还在 围栏、橱窗、箱子外贴了标签,上书保护和继承。 实实令人发噱,继承过去自然重要,然而我们要继承的绝不是那点
幸而,有人起立,《哪吒》淡化封建印记成为英雄史诗,唢呐与电音擦出 火花,蛋雕泥人走入手机直播,苏州小伙拿起绣针,美食博主开国风专栏 在瓷碗里让豆腐开出花朵……
当是时,我便相信,我们的过去不会是封存的陈朽烂木,它游走在时光的 每一缕缝隙里,未曾过去。
一类上:67分 (1)题夺目:拟题简炼,“未曾”二字,在鲜明的情感态度中寓 有深意:既肯定“过去"的文化价值,又深味其“继承”的现实意义, 不会过去! (2)内容方面:选材丰富,平台高端,孕育浓厚的文化味儿,及 对文化的个人情怀和责任担当。材料涉及老家的婚丧礼俗、地方戏曲 央视戏曲频道、相声传承创新、《霸王别姬》、《哪吒》、唢呐、蛋 雕泥、苏州绣针、美食博主等等,详例与略例、主例与辅例,个例与 群例,众彩纷呈,赏心悦目。 (3)结构思路:开头以父女对话中触及老家的婚丧礼俗有无流失 为切入,小切点,大思考,大格局。继而,深思拓深到地方戏曲、竹 篾手艺,刺绣绢布等的保护和继承。然后,旗帜鲜明的点到“继承的 方式不是封存膜拜,而是求存创新。”接着,引用刘铺之语“央视给 个戏曲频道就叫弘扬国粹了”,批评部分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陶 醉的现状,以及相声领域马三立等老艺术家的大胆创新现象,正反对 比中突出“继承过去的兼容并包,继承过去的昌盛繁茂”的观点。最 后列举《哪吒》、唢呐、蛋雕泥、苏州绣社等一组群例,再次论证文 章观点。文末,回落“自我“,再次感叹过去“未曾过去”!
遗物,而是精神和文化;我们继承的方式绝不是封存和膜拜,而是求存 创新。
刘墉曾讥嘲“央视给个戏曲频道就叫弘扬国粹了”,一针见血地指
出部分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得意自我陶醉的现状。京剧本是兼容并 包、取四海精粹而成,现今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思进取不求创新,拿着 百年前的旧本子敷衍塞责,怎能怪坐席渐稀、门庭冷落!而与京剧昆曲 同宗同源的古风戏腔,既有魏晋文士之风骨,又有旧戏咿呀之婉转,更 适应了时代的耳朵,“风雷依稀秋白发尾”“将军啊早卸甲”几乎入过 每一个年轻人的耳朵。
相声亦然,当同为下九流的戏班子进入了深堂大院为达官显宦亮相,说相 声的艺人还在天桥底下跟拉二胡的老瞎子门当户对,谁也想不到相声如今 成了流量,戏剧日渐走入下坡。借了谁的风?哪有风可借?是建国初期马 三立等相声老艺术家对这门古老的曲艺打磨改动,删去了大量粗俗低劣的 包袱,添进雅致适宜的内容,才使得相声渐渐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 术。
姹紫嫣红开遍,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的涟漪荡
涤而出,又以极丰富的生命力回溯至原点。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回 声嘹亮,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 复兴。
而我们的文化,历经周转,最终是慢慢殊途,终有一归,白 先勇后院的那株牡丹。
姹紫嫣红开遍,终不必付于断垣,走过的三生路,也不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