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全文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步骤:1、导入: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本单元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
课文还反映了孟子雄辩,其辩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的特点。
2、字词①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洿wū池:池塘。
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颁bān白:斑白。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字词②凶:年成不好/凶残、残暴       接:交锋/接触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      &n bsp 直:只是/笔直违:耽误/违背      &n bsp     &nbs p       时:季节、或时机/时间树:种植/树木      &n bsp         夺:丧失/夺取谨:认真从事/谨慎      &n bsp     检:约束/检点涂:路途/涂抹      &n bsp     &nbs p   发:开仓赈济/开发3、思考与归纳:①找出二人问辩的核心话题;②从孟子的辩看“仁政”思想;③谈谈学习本文的实词积累4、讨论与点拨:•核心话题:民不加多――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
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他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
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问与辩――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何也孟子  辩:   ①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②答以养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
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寡人之于国也》说,孟子论王道的文字没有超过这一章的。
足见其在孟子政治学说中的重要位置。
“道”是“王道”,亦即“仁政”。
5、比较:孔子的“德政”与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6、小讨论:为何从“战”入手作辩,是否与其反对武力征伐的观点矛盾?7、小结:孟子善辩:为了让统治者接受“仁政”思想,孟子抓住统治者崇尚以武力征伐来扩充势力的心理,以战设喻,诱导对方进入自己的议论思路,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最终推出根本之论,施行“仁政”可使“天下之民至”,由此达到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
《孟子》风格:《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其一,长于思辨。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层层深入,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附: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了。
”8、练习①背诵全文②翻译“养生”节9、教学后记郑人买履加点字和翻译全文郑人买履《韩非子》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想要鞋子…的人量长短他的放指量好的尺寸同“座”,座位等到到…去郑国有一个要去买鞋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寸,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去集市时,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连词,表转折拿,携带量好的鞋码才说我这里指量好的尺码同“返”,返回却忘了拿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拿尺码。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到,等待结束终于为什么不鞋子用等到他返回来时,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郑人回答说:“”宁信度,无自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