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现代意义
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

“道”是含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

庄子曰:“人与天,一也。

”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自由——“相忘于江湖”
张世英这样描述:“婴儿在其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分,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我把它叫作‘无我之境’;有了主客之分,从而也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状态,我称之为‘有我之境’;超越了主客之分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应该说是一种‘忘我之境’。

”因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最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展示的是最初的本真自我。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是一种隐喻,它表征自然状态的破坏,鱼生活在水中,正如虎豹生活在丛林中,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

而“自然”与“人为”对立。

既然鱼生活在水中是“自然”的,那么,自然状态的破坏只能是“人为”的。

“泉涸使鱼的生存失去自然根据,“相濡以沫”之所以无济于事,因为它是外在的。

只有“江湖”,才是鱼的归宿。

鱼有自己的天地,人有自己的世界。

在这一意义上,庄子通过“泉涸”这一隐喻,要求人们摆脱一切异化状态,回到自己的最原始的生活世界里去。

自由体现为超越。

所谓“忘”,就是摈弃,忘却,它指向一种精神境界,代表对文明社会种种贵贱、贫富、利害、是非观念的超越。

庄子说:“鱼相忘乎于江湖,人相忘乎于通术。

”无论是“鱼相忘乎于江湖”,还是“人相忘乎于通术”,实质都一样,都代表自由于天地间的真正忘我境界。

这种境界,与一切“人为”无涉。

一切“人为”都表现为限制,都摆脱不了限制,是非、得失、荣辱、利害等等无一例外。

“人为”的观念和行为构成“自我”,因此,应该摒弃“自我”,恢复本真,摆脱限制,达到自由。

“相忘于江湖”,源于庄子“自然”即形上思考的自由。

庄子超越道德功利的精神境界就是自由,超越就是“相忘于江湖”。

求自由——“无为、无待”
庄子天人合一的主要方法是“心斋”和“坐忘”。

由于人类在对外物的追求过程中迷失了本性,破坏了天人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要回归回真,顺应自然,必须要用“心斋”、“坐忘”的方法直觉体道。

“心斋”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忘”是庄子认为体悟天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方法。

庄子主张“忘”的过程就是“外”的过程,就是与道合一,与自然浑然一体,不为物累,不为生死所累,最终实现“无为无待”的逍遥游。

周益锋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指超越形体、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心灵上的自由。

只有这种精神上的彻底自由,才是无对待的,这是庄子最高的心灵境界。

大鹏展翅九万里,列子御风而行,这些都是“有待”的(即要依据于一定条件,如风),都不是“逍遥”。

真正的逍遥是无待的(不依据任何条件)
老子的“自然无为”表现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其精神实质就是“无为”,即要顺任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强调的是一种客观性,而庄子则把这种客观性内化为一种心灵的境界,把自然上升为自由,把客观上升为主观。

庄子的“无
为”旨在克服各种“异化”,摆脱各种“限制”,并以其“游”和“逍遥”为中心,创造了一个“精神天堂”或“精神乐园”。

从而获得超越、永恒和宁静。

就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使自我诗意地、自由地存在。

庄子“无待”哲学体现的是渴望摆脱各种诱惑和束缚,齐万物、齐生死,告别丑恶与暴虐,真正实现身体和心灵以及人格的独立和自主。

从心所欲是自然,“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是庄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夫弓驽,毕戈,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肱箧》)庄子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良,不仅使自然之物的本性得到破坏,也使人为物所役,被物化、异化了,迷失了自我。

人们在当今物的世界中为物为金钱所奴役,迷失本性。

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却如同荒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一些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等,使人的心灵备受摧残。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把人类引向天堂,也可能把人类导向地狱。

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并不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有何终极意义?人的本质难道就是不断生产,不断消费吗?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规则的极大冲击下,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了个体追求的主旋律,它诱发拜金主义、价值错位、物欲横流等不正常现象大量出现。

使得个体追求利益时忘却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泯灭了自我对形而上学之终极目标的趋向。

人显然还有高于物质满足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自由、独立与尊严。

吉献忠认为,个体自我生命本是完整的,其完整性存在于生命之内之外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在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生命之外的东西,破坏了二者的平衡。

庄子拒斥名利,执着“守朴”、“全真”,为我们提供了修补现代社会中外在与个体内在自我生命的极度张裂的极好解决方式。

在庄子看来,实现人的自由,不仅要摆脱因为追逐金钱与地位而导致的人身和利益的依附关系,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挣脱非自然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束缚。

心理上的障碍和顾虑,也还是证明心里有“鬼”,仍然属于“有所待”,不能达到自由。

简言之,挣脱非自然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束缚,实际上就是实现心理和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意味着无论他人、社会善待你与否,肯定、褒奖你与否,都能宠辱不惊,始终保持一颗平静、安宁、自信、执着的心,如此,你便可能获得内心的安定,继而才可能有行动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思想启迪我们,人要从肉与灵的无穷无尽的欲望煎熬中挣脱出来,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社会人际关系里超升出来,从患得患失的内心痛苦中摆脱出来——“吾丧我”。

人生命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的开掘只能在心灵、精神的世界中展开和实现,最为根本的是必须守护人之为人的本真,“复归于婴儿”,保守一颗赤子般的纯洁、超拔的心灵。

现今社会有些人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名和利,相互角逐、争夺可谓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而且,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壑难填。

因为为名利所累、束缚,其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所以,为了消弥为追逐功名利禄、满足个人无穷的欲望和虚荣心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冲突、人心的焦虑,人们应该尽量远离名利场,清心寡欲,“无欲则刚”,至少不要刻意去追逐、争夺。

这样由此所必然会带来的人际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相互冲突自然就会渐渐消失,人心的焦虑必然会得以舒缓。

庄子的思想之所以有魅力,在于他提出的“自然”与“自由”的理念有永恒的意义,代表人类本质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在现今人类的历史命运和困境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庄子思想的不朽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