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变化与行际分布分析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变化与行际分布分析


外币市场的工具和手段比较多,国有银行拥有国际化
优势,可以率先在国内推出多样化的产品。
(二)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分析。

我国中小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势 头很猛。将近三年本币与外币产品按照数量排序,发 现随着时间推移,中小银行产品序位不断上升,推压 国有银行序位不断下降。只要列示前五名,就足以印 证这一趋势,见表1:
34
22
16
6l
63
27
79
72
31
42
50
10
42
8l
J0
3l
102
招商银行

13

33
4l
22
4l
54
28
27
96
民生银行 合计

34
3I
16
18
19
22
52
50
7l
53
41
119 48
125 13l 67
166 250 115 208 323
占总量比例 39%
51% 35%
28% 2喘
34% 3096
万方数据
烈的市场环境环境下,通过产品创新与扩张,适应市
场生存环境。
表2四家代表银行理财产品近三年数据
单位:个
银行名称
各年本币
各年外币
本币 外币 各年本外币合计
总计 总计
本外币 总计
2005 2006 2007 2005 2006 2007 2005 2006 2007
光大银行 北京银行
27
41
11
2004年被称为中国银行业“中国理财元年”。至 2007年底,四年累计推出理财产品共1777个,其中 ,内资银行是产品拥有的主力,占比逾90%。本文以
2004年至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数据①为统 计样本,单位包括:4大国有银行、15家股份制银行 和9家外资银行。共28家商业银行。
一、理财产品总规模及变化趋势 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2004年至2007年 银行理财产品总量数据如图1:

800
600
400 200


2004
+本币200产5 品+外币2产00品6 +总计 2007
图1本外币理财产品年增长趋势
图l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含外资银行,除非指 明)理财产品从2004年起步,经过2005的快速发展, 2006年继续增长,而2007年则出现较大降幅。其中。 外币产品的变化较大,2005年数量远远超过人民币产 品,呈“井喷”之势,2006年维持规模,2007大幅下降。 人民币产品在2007年之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7 年有所下降。为便于分析,将产品数量的发展过程分 为有明显特征的两个阶段,即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
缩,产品数量随之下降。其次,本币与外币之间利差
逐渐缩小。至2007年底几乎接近于零。因此,2007
年外币理财产品数量急剧减少是必然的。而人民币产
品尽管比2005年有所下降,通过银行设计推出资本
市场关联产品,提高了理财资金的无风险收益,使产
品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理财产品规模的银行间分布分析
(一)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分析。
业 银行争夺的焦点。本文将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
及其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宏观层面对理财 产品创新机制的影响,以提高理财产品设计的科学性、 预见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实现预期 目标。
通常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分为两类:参数化产品和 整体客户关系产品。参数化产品是对产品的不同功能 赋予不同价值,在一定银行风险和利润标准下,客户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稳得利” 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储蓄账户加上信托投资功能,为 客户闲置资金寻找一定风险约束条件下的最佳投资机 会,提高储蓄账户的收益。整体客户关系产品是把几 个简单或复杂的产品捆绑,以满足客户更有效地管理 金融的需要。例如,将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服务多 种功能综合的产品,并配以客户关系定价和忠诚度优 惠项目,鼓励客户只选择该银行产品,例如企业现金 账户管理等。目前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是参数 化产品,整体客户关系产品尚不多见。因此,参数化 产品是本文的研究x,-J象。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变化与行际分布分析
杨米沙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霉秽雾4黟。摘 要:近凡年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扩张。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探讨本币与外币声品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宏观
。i“
錾 经济的关系,分析了产品规模在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外资银行之间分布的特点和不同类型银行的产品规模竞争 特点。

建设银行 34 中信银行 39 中国银行 18 建设银行 85
在本币产品中,前瓦名中有四家中小银行,其中
2007年全部是中小银行。唯一一家国有银行中国银行
的序位,从2005年的第三名降到2006年的第五名,
2007年被挤出前五甲。在外币产品前五名中,2005
年中小银行只有一家,四大国有银行进入前五强;
五、结论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变化驱动力,从 宏观的角度看,一是商业银行业务重心转移,由重视 对公业务转变为重视个人零售业务;二是为丫提高竞 争能力,占有较多市场份额,理财产品形成一定优 势;三是人民币升值以及本外币利差缩小,使结构利 率型的外币理财产品规模萎缩;四是随着资本市场繁 荣,金融“脱媒”凸现,商业银行传统产品有边缘化 倾向。从理财产品的行业分布状况及变化分析,可以 得出如下结论:国有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展初期具有 优势,但是当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创新动力不 足,近几年产品规模在伞部银行中的序位是先高后低。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起步难度较大,但发展势头很猛, 在不长的时期内,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原属于国有银行 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人民币产品,几乎占大半江山。 这证明了,一种新推出的业务能否取得优势,与银行 的大小关联度不高,所有银行都位于同一起跑线上。 这也是中小银行的信心和前途所在。外资银行还处于 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产品规模尚未对国内银行形成 威胁,但不可对其爆发力掉以轻心。
表l银行本币、外币理财产品数量前五名
币种 捧序
2005芷
2006芷
2007电
三年总量

光大银行 27 光大银{f 4l
民生银行 3l 光大银行 81
本币

兴业银行 23 民生银行 34
兴业银行 15 民生银行 73
3中国银行 13 北京银行 Nhomakorabeai中信银行 12 兴业银行 6l

招商银行 8 兴业银行 2l
45% 口

辫匡 i.匡 |.霾j 比
30% 15%
~22丝 34‘
35'

1lIB●
:::::
蠹 嚣I:I
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目本币田外币团本外币合计·本外币合计
图2 四大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占比及变化
进一步分析,国有银行外币产品数量远高于本币
数量。其中中国银行的贡献度最大,体现该行外币业 务的传统优势,并推动本币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此外,
单位:个
总量 捧序
银行名称
本币 2007
l 厦门国际银行

东亚银行


花旗银行


荷兰银干J

汇丰银行
所有外资银行合计

所有外资银行占所
5% 有银行比例
2007 1l 8 6 ll 4 45
19%
外币
2006
2005
10
12



10




22
46

9%
2004 2
1 l

本币 合计
0 5 l O O 8
起步,当年推出42只外币产品,2006年共推出81只
本外币产品,但2007年外币产品大幅萎缩,本币产
品停止推出。年际间的大幅波动,反映了这类中小银
·行 的高成长性和不稳定性。而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数
据的年际波动不大,属于稳定成长的类型。民生银行
还是2007年数量唯一没有下降的银行,在资本市场 强劲冲击银行理财市场的形势下,其产品数量仍与上
2007年前四名为中小银行,国有银行仅剩排行第五的
中国银行。这表明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占领理财市场的
强烈进取态势。
为了了解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特点及市场影
响力,以位于前列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
和北京银行(其中北京银行可以代表区域性较强的一
类银行)等四家银行为代表。通过对它们的数据统计
分析,作出规模发展趋势图,如图3。


50%
51%
45 32%
a39%35%国34%1A够5%
15

20049
2005年
20069
2007年
日本币雹外币臣团本外币合计-,all--本外币合计
图3四家中小银行占比及变化
对比图2与图3,代表中小商业银行的上述四家 银行,近几年理财产品数萤发展迅速,产品总量稳中 有升,人民币产品数量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在总体 水平下降的形势下,它们本外币产品仍保持在2006 年水平不变,占比1/3强;外币产品也呈现缓慢上升 趋势。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小银行在竞争激
头和示范作用。随着宏观形势变化与市场竞争加剧,
2006年全部银行产品总量出现峰值时,国有银行产品
份额开始下降,直至2007年。其中外币产品是这一
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2005年占比最高,达到38%,
但2007年底降为20%,降幅近一半。而人民币产品 的平稳趋势,表明国有银行在外币产品日显颓势时,
没有表现出发挥人民币产品替代功能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