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2、戏曲和曲艺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
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
3、曲艺及其种类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
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
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
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
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
第三节、戏曲的基本特征1、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
混合型的剧本创作结构。
戏剧表演的综合性。
戏剧的程式化表演。
戏剧的虚拟性表演。
2、元明及清代前中期是以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名家名作。
清代中后期以来逐渐转到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表演名家。
3、戏曲剧本文字通常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4、戏曲表演特征综合性:戏曲表演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说唱、表演、美术等多种文学艺术元素,是一门综合艺术。
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
程式化表演:程式动作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昆乱不挡。
”虚拟性表演:虚拟动作指演员在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活动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所做的动作。
扬鞭——骑马,划桨——行船第四节、戏曲的发展过程1、北宋时出现了宋杂剧。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剧形式。
此前的表演皆是单一性而非综合性的艺术表演。
2、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公元前)古梵剧(公元后)中国古典戏曲(十世纪后3、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
明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南方在宋杂剧之后出现了南戏。
南戏在宋元两代得到了大力发展。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雅部——昆剧花部——地方戏(以京剧为代表)“花雅之争”戏曲进入了以表演为中心的时代4、北方:宋杂剧——金院本——元明杂剧。
南方:宋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
清中叶:地方戏取代传奇,发展迅速。
5、戏曲发展的三次高潮元杂剧的成熟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明清传奇的创作(明嘉靖至清乾隆)是戏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京剧等地方戏的兴起(清中期以后)是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第五节、戏曲的价值和地位1、戏曲几乎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全民共享的娱乐活动。
2、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方艺术的重要成就。
3、在当代,戏曲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分子。
第二章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第一节、先秦歌舞1、巫舞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
(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中略)及少暤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说文解字》“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巫在祭祀的场合进行歌舞表演,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演员。
巫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沟通人神关系,歌舞的目的在于娱神。
巫、尸、祝。
2、傩舞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论语·乡党》:“乡人傩。
”《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
”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代宫廷中要举行驱除瘟疫厉鬼的傩祭,方相氏是其中主祭的巫官,“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周礼·夏官》)《荀子·非相》:“仲尼面如蒙倛。
”注:“杨倞曰:方相也。
其首蒙茸,故曰蒙倛。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
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
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
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
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等著写的《中国傩文化通论》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
”傩戏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区。
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
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孟戏”等不同称谓,多以演《姜女寻夫》《柳毅传书》《庞氏女》等剧目为主。
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
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
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
——《辞海》3、蜡祭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
飨家及邮表(田叕)、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迎而祭之也。
祭坊与水庸,事也。
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
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
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
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
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盖为是也。
——《东坡志林·八蜡三代之戏礼》4、巫舞——娱神傩舞——驱鬼除疫蜡祭——庆丰第二节、先秦俳优1、倡、俳、优、伶。
梨园、菊部、兰苑。
优孟、优施、优旃zhan2、优孟衣冠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相楚,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自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至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