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关于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认知性学习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戏剧思潮、戏剧创作状况和主要戏剧作家、作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中国戏剧历史与理论能够整体把握,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和戏剧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戏剧理论及作品学习和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戏剧理论研究和创作作必要的准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戏剧的始源1.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戏剧的始源——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
2.教学重点原始歌舞表演情况及本质3.教学内容一.原始时代歌舞原始歌舞的表演情况及文献记载和考古支持原始歌舞的本质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二.上古歌舞的戏剧质素诗歌舞的综合混合整一的美学取向原始歌舞与戏剧的不同第二章早期戏剧1.教学要求了解早期戏剧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演情况、类型,掌握流传下来西周最早的戏剧《大武》、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宗教剧《九歌》、了解傩的表演、理解早期戏剧演员巫觋及优,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戏剧发展情况,唐代“传奇”及“转变”的出现,了解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2.教学重点《大武》、《九歌》、傩、《东海黄公》、《踏谣娘》、《参军戏》、唐大曲3.教学内容一.先秦歌舞和《大武》《诗经》三百篇先秦歌舞类型西周宫廷大戏《大武》:《大武》的内容、英雄主题的出现、演出情形二.《九歌》及巫与优巫觋创造出的宗教剧《九歌》:每场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情况傩的表演巫与优的由来、种类三.秦汉百戏与角抵戏秦汉戏剧发展的社会环境百戏表演特点《西京赋》记载的《总会仙唱》、《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表演情况《东海黄公》表演情况及在戏剧史中的地位汉“乐府”职能四.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歌舞相兼的小戏与优人之戏——滑稽戏成为魏晋南北朝两大戏剧类型歌舞小戏:《公莫舞》、《礼毕》、《上云乐》、《大面》、《拨头》、《踏摇娘》优戏:《辽东妖妇》、《弄周臣》、《许胡克伐》五.初级戏剧之大盛——隋唐五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胡汉文化的融合隋唐歌舞强戏剧弱的原因唐代《踏摇娘》的变化《参军戏》的盛行——优戏即滑稽戏的变体,《参军戏》演出形式、主要剧目,女艺人的表演班社组织的出现梨园、“梨园弟子”隋唐歌舞世俗化倾向唐“大曲”三段式结构、歌词,音乐结构形式——联套“传奇”、“转变”的出现对以后戏剧的影响六.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汉唐文化盛世造就的戏剧兼容并包的恢弘气度一.西域乐舞的传入历史背景隋文帝时宫廷乐舞“七部伎”佛曲唐“合生”二.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罗马:魔术、乐舞印度:“俗讲”、“转变”印度梵剧的传入第三章宋金戏剧1.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戏剧发展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及演出特点,掌握宋杂剧结构特点,理解金院本及永嘉杂剧形成及特点,掌握永嘉杂剧及其最高成就——《张协状元》。
2.教学重点宋杂剧、金院本、永嘉杂剧及其最高成就——《张协状元》3..教学内容一.宋杂剧及其特点北宋时杂剧与歌舞百戏的疏离宋杂剧结构艳段和散段的内容:滑稽戏、歌舞戏优秀演员演出场所:“瓦子”、“勾栏”二.金院本概况名称由来形成原因考古资料所体现的金院本演出概况,副净色的重要地位金后期“院本名录”金院本角色、行当、体制、演出场所三.南宋永嘉杂剧概况永嘉杂剧诞生背景又称“南曲戏文”《张协状元》第四章元杂剧1.教学要求元代杂剧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了解元杂剧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掌握元杂剧体制特点,了解元杂剧的总体特征,掌握元代元曲代表作家及作品,包括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及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了解元杂剧舞台艺术特点及衰落原因。
2.教学重点元杂剧体制特点、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
王实甫《西厢记》3.教学内容一.元杂剧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三.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元杂剧总体特点、组织结构、音乐形式关汉卿的《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四 .元杂剧的舞台艺术角色行当体制、演出方式、表演基本手段,念白的从属地位,身段动作,舞台美术。
五.元杂剧的衰落第五章南戏的发展和明前期戏文1.教学要求了解南戏名称由来及与永嘉杂剧的不同,掌握明改本“四大南戏”及艺术创造的显著特点,掌握元南戏典范《琵琶记》。
了解明前期戏文缘起、名称由来及戏文估量。
2.教学重点“四大南戏”、《琵琶记》、明前期戏文缘起3.教学内容一.南戏的发展南戏三个历史分期元南戏与永嘉杂剧的不同二.元南戏作家与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明改本“四大南戏”的艺术创造《琵琶记》的辉煌成就南戏的舞台面貌:角色、念白、做工、舞台时空的处理。
三.明前期戏文明前期戏文缘起作品简析明前期戏文估量第六章明清传奇1.教学要求了解传奇出现的社会背景,体制及代表作家作品,掌握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理解沈璟、李玉、苏州作家群的主要作品、李渔的“十种曲”,掌握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程煐的《龙沙剑》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了解明清传奇的舞台演出和舞台美术。
2.教学重点3.传奇体制、艺术特色;“临川四梦”、《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3.教学内容一.概述传奇体制,不同于南戏之处名称由来明后期:社会环境、三个艺术流派、声腔系统清前期:社会环境、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出现、创作主导情绪二.传奇作家及作品概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沈璟“属玉堂传奇”李玉《清忠谱》、苏州作家群的主要作品李渔的“十种曲”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程煐的《龙沙剑》三.传奇的舞台演出戏班及演剧形式角色行当人物形象塑造四.舞台美术第七章明清杂剧1.教学要求了解明、清杂剧形成原因;理解明清杂剧的艺术成就;了解明清时期戏剧理论研究主要成就;掌握主要作家及主要作品。
2.教学重点明传奇体制;明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3.教学内容一、明杂剧汉文化统一明杂剧特点:音乐体制、短剧型制艺术成就主要作家作品:元入明的作家;生于明长于明的作家朱有燉《曲江池》、《义勇辞金》康海《中山狼传》徐渭《四声猿》《女状元》冯惟敏《僧尼共犯》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二.清杂剧清杂剧是纯粹的文人剧体制:四折一契子曲牌类型演唱方式主要作家作品:第一时期,由明入清。
风格:慷慨苍凉、哽咽悲鸣吴伟业《临春阁》《通天台》、尤侗“杂剧五种”、徐石麒《大转轮》《浮西施》、洪昇、孔尚任第二时期,乾隆时代,风格:蕴藉平和、深沉超迈吴梅“有戏有曲”时期杨潮观《呤风阁杂剧》、蒋士铨《四弦秋》(抒情诗剧)第三时期,嘉、道时期,吴梅“有曲无文”消退期。
黄燮清、徐藻(女)《饮酒读骚图》兼跨两朝作家舒位“杂剧四种”孔广林“杂剧三种”第四时期,变革时代,吴梅“咸同之后,实无戏曲”。
吴梅《轩亭秋》第八章各地、各类剧曲史1.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概况;掌握秦腔、昆曲、川剧、京剧、话剧等剧曲的艺术特点。
2.教学重点秦腔五家戏馆秦腔之板眼与腔调昆腔之成立花雅之争四大徽班京剧名伶、曲牌、腔调3..教学内容秦腔:秦腔发源秦腔五家戏馆(易俗社、正俗社、三意社、秦钟社、牖民社)秦腔之板眼与腔调昆曲:昆腔之成立(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腔、魏良辅、梁伯龙)明清两代之昆曲昆腔之衰高弋:特点发起与衰变汉剧:角色粤剧:革新川剧:起源变脸腔调三庆社名伶薛艳秋越剧:高调乱弹嵊县班山西梆子:起源晋梆名伶河南梆子:起源四征卫辉府梆子角色、板别、乐具黑头(梆子班之黑头,以包黑子得名,皮黄班之铜锤,以徐延昭之铜锤得名。
)京剧(皮黄剧):花雅之争魏长生四大徽班名伶曲牌腔调(皮黄剧之西皮胎于秦腔,二黄变自汉调)话剧:新剧与文明戏“五四”后的爱美剧感伤主义的戏剧新兴戏剧运动大众化的戏剧第九章戏剧组织和舞台艺术建设1.教学要求了解戏班组织和剧场建筑;理解戏剧的角色分类、场面组织、后台组织;了解戏装、盔头、靶子的名称;掌握脸谱服装在戏剧中的特殊作用。
2.教学重点戏剧的角色分类、场面组织、后台组织;脸谱服装在戏剧中的特殊作用3.教学内容一、戏班组织和剧场建筑商业性戏班江湖十二脚色村镇剧场(草台庙台)城市剧场(会馆堂会戏园)清宫演剧场二、角色之分类生之类别旦之类别净之类别丑之类别坤伶武行三、场面之组织文场(丝竹类之乐器属之)武场(金革木类之乐器属之)皮黄剧文场之繁难及其历史沿革皮黄剧各种板别及命名四、后台之组织管事管箱彩头烟火后台规则后台忌讳后台所供祖师五、戏装、盔头、靶子等名称大衣箱中服装之名称二衣箱中服装之名称盔头箱中各物之名称靶子箱中各物之名称胡须靴鞋之各种名称梳妆台上各物之名称砌末物件之名称六、脸谱服装在剧中之特殊作用脸谱如何表明忠奸服装如何判别文武尊卑第十章戏剧之评价与其艺术之研究1.教学要求理解中西戏剧理论之比较;了解中国戏剧之调查与整理;了解历史优伶;了解戏剧唱念音韵行腔。
2.教学重点理解中西戏剧理论之比较3.教学内容中西剧之评价与比较中国戏剧之调查与整理六十年来故都名伶戏剧唱念音韵行腔等艺术之研究四、学时分配五、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建议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相关教学图片和视听资料。
选择经典剧目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参加戏剧表演和研究实践。
戏剧史教学需要的教改方法包括:1.理论教学与戏剧艺术实践相结合;2.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视听教学相结合。
六、基本教材和学习参考书1. 徐慕云 .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 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5.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7. 陈白尘,董建.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8.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9.秋文.京剧流派欣赏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日常考核以作业形式,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